德國想對中國「去風險化」 貿易投資仍如膠似漆

圖為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現身慕尼黑車展。圖/取自新華社
圖為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現身慕尼黑車展。圖/取自新華社

記者林齊萩/綜合報導
德國政府7月公布該國史上第一份「中國戰略」,以「去風險化」與「降低對中國依賴」為總體目標,但強調不追求脫鉤。然而今年德國在中國的投資仍勢頭不減,其中主因既來自中國,也來自德國本身,這樣的發展與官方的「去風險化」政策顯然背道而馳。

根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德國經濟研究所(IW)一份分析報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總額達到103億歐元,雖然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要略低一點,但仍是有史以來第二高,這個巨大的投資額主要來自一些為數不多的化工、汽車製造等巨型德國企業,但德國中小企業就相對保守。對於柏林當局的「去風險」政策,德國中小企業和德國聯邦政府的擔憂似乎一致。

《德國之聲》文中提到,德國工業聯合會(Bundesverband der Deutschen Industrie,BDI)力挺官方「去風險」政策。尤其認為「去風險不等於脫鉤」這項戰略是正確的。不過,德國漢堡全球與地區研究所(GIGA)的政治經濟學家諾拉·庫茲多夫(Nora Kürzdörfer)認為,從德國外商直接投資(FDI)數據來看,很多企業尤其是化工、汽車製造業的巨頭,仍將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分開來看。她指出,這一策略從長遠來看仍隱藏風險。目前FDI的現實數據顯示,許多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業務抱持「一切如常」的態度,並沒有作出重大調整或變動。

德國經濟研究所也持同樣的觀點。該機構9月中旬發布的一份題為《去風險已經開始了嗎?》的報告提及,今年上半年德國從中國的總進口量下降了17%,這表明德國減少對中國依賴的跡象初現端倪。這份報告同時指出,汽車製造等德國大型企業之所以仍對投資中國有著很高熱情,主要是中國市場對這些汽車製造商仍具吸引力。

德國經濟研究所認為,德國人對經濟關系所隱藏的風險仍知之甚少,必須對依賴性所造成的潛在風險進行更深入研究。報告說:「我們迫切需要了解哪些產品是不可或缺,它們在企業供應鏈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是否可以在短時間內由其他國家或本國生產的產品,在充足供應的情況下完全替代。」

《德國之聲》文中也提到,中國方面正密切關注德國有關去風險的討論。與此同時,中國也遵循著自己的所謂「雙循環」戰略。諾拉·庫茲多夫指出,中國2020年提出的這一戰略,「與『中國製造2025』一樣,不僅強化中國的經濟地位,而且還要建立其他國家對自己的經濟依賴」。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