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認識兩岸歷史文化的連結: 兩岸學子交流系列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吳咸宗/長庚醫學院醫學系一年級

7月31日到8月7日,我參加了史記文化公司舉辦的「上海南京歷史文化研習營」的交流活動。

 我們首先前往「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參觀,看到許多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也了解到當時全國性的救國運動。下午我們研討了民族之和平與融合以及中華文化與中國現代化,我才漸漸地理解到民族及和平的意義,而主辦單位鄭董事長提出的戰爭哲學,督促了我們延伸閱讀為甚麼國家會失敗。

領悟民本思想的中國式民主

尤其,我也逐漸了解與非常認同,人民的幸福才是「中國式的民主」。而這種民主正扣緊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項特色,也是貫串這八天帶給我深思的民本思想。

參觀「四行倉庫紀念館」時,看到博物館中利用銅像和場景,還原許多當年國軍奮力抵抗日軍侵犯的過程。而四行倉庫牆壁上的彈孔痕跡,確確實實地體現了當年浴血抵抗的精神。我們也參觀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會址,看看當時的共產黨開會的地方。此外,我們也去了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的故居,看到他當時居住房間的布局和民國初年國民黨的文物(包含最早的一份民報),心中不禁對他升起滿滿敬佩的心。

 血淚斑斑的對日抗戰史蹟

我們還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進入園區就能明顯感受到嚴肅的氣氛,看著入口處寫著遇難者300000,可感受到當時在南京城人民的痛苦。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南京市民抱著被日軍飛機炸死的孩子,還有還原當時生活狀況及斷垣殘骸的建築。在戰亂中也看到德國西門子公司的主席拉貝在當時挺身而出成立國際安委會,為了當時南京人民劃設安全區,使得傷亡沒有再次擴大。

離開園區的最後,我們前往「萬人坑」,裡面的人骨更是令我眼淚不禁流了下來,從挖掘出一點區域就能發現這麼多屍骨,可知當時中國人的遭遇是多麼的不幸。下午討論抗日戰爭史與中華民族復興、中山先生思想與兩岸民生建設及大學生如何解析當前台海情勢,對我隔兩天的南京大學演講有很大的幫助,也對我們隔天前往中山陵參訪鋪陳。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國父孫中山先生牽繫兩岸歷史脈絡

前往南京中山陵前就早早養好了體力,爬了686階梯上到國父的銅像前,感受到這位年少有為的設計師果然設計得格外隆重。看著入口石碑上大大的寫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中山於此」和中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黨徽,就讓我油然升起崇敬之心,也讓我了解中山先生至今仍是牽繫兩岸歷史發展脈絡的偉人。

我思考著,若不是當年國父推翻滿清成立興中會、同盟會到中國國民黨,而且提出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那麼現在的中國未必能如此進步和發達。晚上前往秦淮河遊湖,看著河畔邊燈火通明,看著夫子廟上的匾額上大大寫著「天下文樞」,彷彿我一眼就能看穿古今。

 和大陸同學交流中華文化的民本思想

此行的重頭戲是和南京大學的同學交流,我前一天晚上準備到深夜,很想讓他們對台灣學生留下很好的印象,讓他們認為我們也是很厲害的。所以,我就將這幾天參訪的心得,完美地融入演講的內容當中,儘量找出內地和台灣之間的共同性。我在交流座談中強調中國自古最被執政者重視的民本思想,從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蔣中正委員長在1937年廬山練兵時說「為國家犧牲、為人民服務」,以此共同的特質來談論兩岸間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發展絕對離不開教育,就兩岸交流而論,我還是希望能透過教育,在台灣方面要珍惜和平,懼怕戰爭的基本觀念應該要深植人心,只因為我們是流著共同的血液。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立場※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