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一絲希望,絕不放棄不拋棄!」這是王寶強飾演的傻根「許三多」的名言之一,但王寶強硬是比「許三多」,更多了股「不放棄不拋棄」的韌性,以及不被擊垮的樂觀!
14年的歲月,能夠改變多少事物?或者有多少事物能夠持續不變?從河北貧農子弟搖身一變為身價破億的演藝紅星,甚至開始當導演,王寶強花了整整14年。即使已是炙手可熱的大明星,他臉上的笑容依舊是所有人一開始認識他時那樣:咧開嘴露出一排白牙,毫不設防笑瞇了眼,帶著點純樸傻氣。
一開始沒有人料想得到,王寶強的聲勢能像火一般燒紅大江南北,可是好像也無從質疑他的成功。
主演第一部電影《盲井》便勇奪第40屆金馬獎「最佳新人」,接著演出眾星雲集的《天下無賊》,一夕之間大家都認識了「傻根」,接下來電視劇《士兵突擊》的許三多、《人在囧途》的牛耿,部部火紅,很多人將王寶強的成功歸因於貴人相助,然而,光靠這理由也許太膚淺了。
就像單看王寶強那張笑臉,你以為是與世無爭的單純,實際上揉雜了對生活現實了然於心的滄桑,遠比世人想得還要複雜。
王寶強14年的歲月是一樁平凡的傳奇,如此貼近世人,卻令人嘖嘖稱奇,既單純又複雜,既平凡又出彩。看過他跌宕起伏的前半生,你會發現,在凡事萬物劇變當中,保持某些「不變」,也許才是他締造傳奇的雄厚資本。
少林寺:夢想的起點
故事的起點,往往都是從一個夢想開始的。
跟許多人一樣,王寶強也有個夢。他的夢,是電視帶給他的。
1984年出生在河北省的貧窮農村,年幼的王寶強從電視上看到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電影中李連杰打得虎虎生風,不只讓王寶強崇拜,更讓他開始擁有一個夢:成為電影演員。
跟許多人不一樣的是,王寶強的夢不光是用來想的。8歲那年,他告別了家鄉父母,臨走前家人流著淚,他只說:「我不想種一輩子地。」小小年紀的他早已知道自己不願被命運束縛,不甘於成為看天吃飯的農民,他隻身到了少林寺習武,一待就是6年。
少林寺生活是苦,是磨,是一場無止盡的鍛煉,清晨就要起床灑掃練功讀經,吃的是粗茶淡飯,有多少孩子受得了?可王寶強挺了過來。
6年習武歲月磨練了王寶強的心志,卻磨不掉他的夢想。口袋兜裡只有幾百元,15歲少年又開始了孤獨的漂泊,這一次,他來到了北京,在繁華喧囂的都市裡追尋夢想。
從本色演員蛻變為明星
追尋夢想的過程是一連串的幻滅與掙扎,為了拍電影,王寶強每天在北影廠大門口等,與一群與他抱有相同理想的替身臨演等待一個機會,一個翻身的演出。
他特別拼命,不怕死不怕摔,不怕在各劇組流浪,空閒時分就到工地打工,一天掙二十幾塊,連餐飽飯都難得。有天在北影廠大門蹲了一天,等到天黑也沒活兒幹,餓了一整天,他回家一口氣吃了5個饅頭,不敢喝點水,就怕脹死。
能把熱情消耗殆盡的飢餓,並沒有掐滅王寶強的夢,他繼續在北影廠門口等待,終於導演李楊從一票臨時演員中相中王寶強,讓他主演電影《盲井》,那年王寶強20歲。
20歲,對多數人而言,恐怕對未來還處茫然的年紀,可是王寶強已靠著《盲井》一舉奪下數個國際影展演員獎,宣告他正式從一個武行成為演員。
看過《盲井》的演出,導演馮小剛找上王寶強飾演《天下無賊》的「傻根」一角。這部戲由劉德華、劉若英等巨星主演,但王寶強硬是從他們之間掙出頭,像平地一聲雷,怎能有個電影角色如此真實,就像你我周遭會出現的平凡人物?怎能有個演員能讓你光看完戲就想衝著他喊「傻根」?全天下人都愛極了「傻根」,也都認識了王寶強。
王寶強的演出,生動了「傻根」的傻,但王寶強傻嗎?也許吧,可他不僅是傻,觀眾還沒看得出來,另一名導演康洪雷看出來了。他執導的連續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一角,非王寶強不可。
「這劇本誰寫的?我要殺了他!」看完《士兵突擊》劇本後,王寶強喊著。那是遇見知心人的感動與呼喊,他在劇本中看見自己的倒影,「許三多」簡直就是他,他就是「許三多」。
「只要有一絲希望,絕不放棄不拋棄!」這是劇中「許三多」的名言之一,「許三多」本是木訥懦弱的青年,陰錯陽差踏上從軍之路,起初挫敗連連,不時拖累隊友,但他憑著執著堅韌,終於成為勇敢的戰士。
即使擁有與「傻根」類似的憨厚純樸,但「許三多」更多了股「不放棄不拋棄」的韌性,以及不被擊垮的樂觀,彷彿與王寶強真實性格遙遙呼應,就連康洪雷也說,他希望王寶強以「本色」演出「許三多」。
刻骨銘心的「許三多」是一陣風,將王寶強的聲勢吹得更火更遠,甚至在2007年入選為網友票選的「年度80後十大影響力人物」;「許三多」也是一個轉捩點,王寶強從演員蛻變為閃閃發亮的明星,也從陪襯的綠葉躍為鋒芒畢露的主角。
親切的低顏值
在充斥俊男美女的演藝圈,王寶強長相質樸平凡,還帶點土氣,顏值低又沒受過正式演藝訓練,究竟王寶強憑什麼出頭?
追溯王寶強火紅的主因,恐怕就是《士兵突擊》導演康洪雷所言的「本色」。從《盲井》中的善良少年到《泰囧》的寶寶,角色中帶著「純樸」、「憨厚」的共通性格,這些質素就是王寶強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是他經歷艱困生活後的滄桑與天真。
王寶強不用演,他自有一種氛圍,現實的磨難就是他最好的老師,他一笑一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故事。
王寶強並非沒有演技,他的演技不是學來的、練習來的,而是年少時困窘生活中,與殘酷命運一次又一次交手中,深深烙印在骨肉裡的,是一種對於人民、對於活著極度深刻的理解。
觀眾看他不起眼的長相,看他傻裡傻氣的行為時會起共鳴,會忍不住嘲笑他,也會心疼憐憫他,其實像是看見了自己,誰不是在難關中磕磕碰碰,誰不曾遇過飛機停飛又火車誤點的時刻?包括王寶強自己,也是一路跌撞過來的。
可是能怎麼辦呢?王寶強那燦爛不設防的笑容,是一種對於命運的坦然與無可奈何,在苦中作樂之餘也不想捨棄最珍貴的善良。王寶強的笑容給了世人一種安慰,一種希望,好像成功並不是那麼遙遠的事,好像快樂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
大眾對於王寶強,是一股打從心底的認同與喜愛,而非虛幻的仰望。
比起完美無瑕的皮相,王寶強骨子裡真誠的本色,更為打動人心。
做人成功,一切成功
曾有人問王寶強的成功祕訣是什麼,王寶強答:「做人成功,一切成功。」
這幾乎是無人不曉的道理,但王寶強的「做人」不太一樣。
王寶強的確有運氣,一開始被李楊相中,連帶後來馮小剛、徐帆、康洪雷等人找上他,開啓了大紅大紫的演藝之路。
對於這些貴人,王寶強從不吝惜表達感激,他的感激不光是口頭上的,而是誠誠懇懇將人放在心上的。
一次拍戲過程中,王寶強見馮小剛捧著肚子,一問才知道,馮小剛長期飲食不規律,容易鬧胃痛,王寶強聽了便說:「我老家種的小米特別養胃,拍完戲我回家給您種一畝小米。」
小米隨處可買,何必非得老家種的不可?但王寶強就覺得自家種的小米特別養胃,電影殺青後沒多久,馮小剛真的收到一袋小米。
不只馮小剛,葛優、張涵宇、康洪雷等跟王寶強合作過的人,都收過一袋小米。
對這些大導演、大明星來說,哪缺什麼好東西呢,可老家產的一袋小米顯出王寶強的質樸,特別溫暖。送一袋小米不怕人家笑,王寶強送的禮沒有算計,也不是為了討好對方,就是單純地想對這些恩人朋友好罷了。
康洪雷曾說王寶強「對身邊的人和事充滿了信任,他與生俱來的誠懇,融化了很多人際關係的障礙。」
如果時時刻刻惦記著如何「做人」,這「人」反而「做」得不成功了,王寶強的「做人」哲學,其實是最簡單的「不忘本」,其實就是謙卑。
2016年,王寶強執導的電影《大鬧天竺》發佈會,特意請來馮小剛、陳凱歌、徐崢、李楊等合作過的大導演站台助陣,眾人互動溫馨又自然,各大導演紛紛送上禮物,王寶強做人成功與否,不言自明。
物換星移,王寶強早就不是當年那個蹲在北影廠大門口苦哈哈的武行,可他天性裡那股謙卑與誠懇,卻一路陪著他登上人生頂峰。
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
14年演員經歷,燦爛光榮時刻細數不盡,但王寶強總說,年幼時在少林寺的那幾年,是他最快樂的時光。甚至後來開始演戲,工作上遇到困難,王寶強也會回到少林寺尋求解決辦法。
因為不想種一輩子地,王寶強堅定離家,可就算開始在演藝圈嶄露頭角,他回到老家便衣服一脫下田幹活,跟所有農民沒有兩樣,送給馮小剛的那一袋小米,就是王寶強親自回老家種的。
陳凱歌執導的《道士下山》中,王寶強飾演一個不諳世事的小道士,因為鬧糧荒離開道觀下了山,一腳踏入了光怪陸離的萬丈紅塵之中,才發現這個世界與他的想像有多麼不同,終於領悟了臨別前師父說的:「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
王寶強的初衷是甚麼?武星?演員?導演?恐怕一時之間很難說清。但也許初衷就是出身,農地與少林寺是孕育了王寶強的起點,是他命運的開端。不忘,才能不變;不變,讓王寶強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成為最平凡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