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社長 張淯|文:邵正宏|圖:編輯部|責任編輯:林玟玟|核稿編輯:陳曉玫
2011年,一部以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為故事藍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在台灣全島上映,頓時間,人人都被廣告海報上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神吸引。走在大街小巷,都可看到那堅毅不屈的神情,這正是飾演莫那魯道的林慶台所帶給觀眾的深刻印象。
然而,他的真實身分卻是一間教堂的牧師。當大家以大明星的眼光看待他時,他也曾有過頑劣的年少時光。到底,林慶台是如何從喝酒鬧事、父母眼中的頭痛小孩,轉而成為一名奮發向上、努力奮鬥的有為青年,甚至後來走上幫助人回歸信仰的教會牧師?本文將帶你細說從前。
「人生中若是沒有咬緊牙關、超越障礙、勝過困難的經歷,就不會有得勝。」這是電影「賽德克芭萊」男主角林慶台出自肺腑的表白。
林慶台以一部飾演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電影成名,但記者更對他的牧師身分感到好奇。尤其他那一雙深邃凝視、堅毅不屈的眼神,彷彿就是從森林中走出來抵擋萬惡日軍,解救族民的堅貞英雄化身。
承受霸凌 身心俱疲
然而在這雙看似嚴肅、剛正不阿的眼神背後,實際上林慶台卻是位洋溢著幽默開朗、滿臉堆滿笑容的牧師。他說:「我很愛笑,但是我的童年卻不快樂。」
林慶台的父親是泰雅族第一代的長老會牧師,不僅要關心每位族民在部落中的生活,同時還要顧及教會中大小事務,所以林慶台的父母終日都在教會中忙碌著。然而,五歲那年,林慶台的父親離世,使他在記憶中,幾乎對父親一點印象也沒有。他說:「我那時還太小,但是我媽媽覺得父親的工作不能停,所以就接下父親的工作繼續做。」
那是家家戶戶都十分艱困的五零年代,母親忙碌的行蹤,跑遍整個宜蘭山區,只得將幼小的林慶台托給祖父母,林慶台在那樣的環境下,生活過得青黃不接。
或許正因資源的缺乏,也或許是求學時老師嚴格教導所產生的叛逆,林慶台自幼便在師長的藤條鞭打下成長,國小畢業時,心裡的傷痕已經烙印甚深。因此進入國中階段,有幾次遭到學長暴力欺負的情況下,林慶台的暴戾之氣因而點燃,他心想:「要報復,就要耍狠;要同伴,就跟他們學抽煙。」林慶台自此開始抽煙、喝酒、打架。「從第一次打架打贏時,信心和膽量就來了!心裡還很得意,原來打人這麼舒服啊!」林慶台帶著一抹尷尬的笑容說:「那時就是叛逆啦!不愛讀書,就到放牛班去種菜,所以學校營養午餐的蔬菜都是我們種的。」
暴戾之氣 心懷怒火
在國中青少年那個階段,林慶台一面種菜、一面喝酒,不知不覺養成酗酒的習慣,「那時候酒就很容易取得,太白酒,濃度很高,很多人自己做,我就這樣混到國中畢業。」對於林慶台而言,在學校讀書就像在打架中度過,那麼升上高中一樣也會被學長打、被欺負;與其這樣,乾脆就別讀了!「我離開家鄉南澳,來到台北,先到永和學做麵包。但是也一樣被師傅打!因為我聽不懂他講的台語,有一次,叫我拿籃子,我遞給他棍子,結果就一拳揮下。」林慶台因此充滿憤怒地回到家鄉,看到漢人就想上前追打,心裡常懷火爆怒氣,成天酗酒打混,好不容易終於在渾渾噩噩日子中等到了兵單。他說:「還好我在當兵那三年,在空軍學到修理發動機,而且人也比較成熟了,所以退伍後就專心去學技術。」
林慶台陸續從工作中學習相關技能,舉凡汽車修理、室內裝潢、水泥土木等,他說:「現在大家看我好像會做一些才藝技能,其實就是那時候累積學習的,這一點算是很幸運。」
但儘管工作上開始有轉機,林慶台的身體卻因喝酒而喝壞了!「有一天晚上我肚子絞痛到在床上翻滾,連上大號都是黑甸甸的。去看醫生,得到一個我不懂的名詞,叫胃癌,那時候根本不太有人知道什麼是癌,只知道很嚴重,醫生說『會死喔』,但是我一痛,還是只能靠喝酒來麻痺那個痛楚,那時已經控制不住自己。」
神蹟上身 菸酒不沾
煙,每天三包;酒,一口接一口;林慶台在這樣惡性循環下,身體日漸衰弱,「有一天我姐姐對我說,去讀神學院吧,只有上帝可以救你了!」林慶台知道,也只有這條路了,與其繼續這麼痛下去,又沒錢看醫生,那就去神學院戒煙戒酒也好。「我那時沒想過未來要當牧師,只想要把煙酒戒掉,把身體養好就夠了,也想試試看這個上帝能不能救我。」
林慶台當時仍懷著對社會的恨意,在去神學院報到的前一晚,還和表哥找機會喝了兩箱啤酒,心想以後沒機會喝了,他說:「沒想到回到家,母親正在幫我整行李,母親慈祥的對我說:『去了神學院,就不要半途而廢,我不希望看到你回來,再怎麼樣,也要熬下去。』母親溫柔的聲音,慈祥的面容鼓勵了我,使我決定要咬緊牙關,超越所有的困難。」
林慶台拜別母親,往神學院方向走去,他說:「那天,我口袋裡其實還有一包煙,是怕自己熬不住煙癮,在半途想抽的。」
但是一直到校門外那條林蔭大道,林慶台都沒有抽煙的念頭。在鯉魚潭前,這包煙扔進了垃圾桶。林慶台挺挺胸膛,信心滿滿地走進校門。他說:「我當時感覺兩旁的大樹和路燈,都像是列隊歡迎我著,而且拍著手給我鼓勵呢!」
從那天開始,林慶台不再抽煙、不再酗酒,胃病更奇蹟式地無藥而癒,正式展開他的牧師養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