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圖: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 提供
「每一個人都有理想,只是理想不一樣。理想需要去追尋,理想需要去開創……」黃秋良以高亢嗓音,唱著「把握人生的方向」,而這首歌的歌詞意境,是他一生奮鬥與堅持理想的最佳寫照。
從
事國際貿易的黃秋良,雖然年輕時就已事業有成,但他總覺得少了些什麼;直到不惑之年,他的生命才有了轉變。「自己四十歲那年,也跟著一些實業家,參加扶輪社,但心靈總是不踏實、有空虛感,總覺得找不到重點。直到有人問我,是否要參加慈濟『靜思生活營』,我一聽『靜思』兩字,靜靜思考?好啊!馬上答應。沒想到,幾天下來,讓我既有感受又感動。」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有捨有得、多做多得。」「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可能。」幾句靜思語,讓黃秋良受用無窮,也讓他和慈濟結下不解之緣。
一百五十元 北上打拚
1952年出生的黃秋良,雖屆六旬,但頭髮仍然烏黑、皮膚紅潤,而且隨時面帶笑容,「做慈濟不會老」從他身上可獲得印證。事業、志業兩頭忙的他歌聲好、口才佳,往往一場六十分鐘的演講,他能用唱的、講的,還適時穿插靜思語,分享學業、家業、事業、志業的心得,以及如何以一念心追隨證嚴上人,用愛做慈濟。
有十二個兄弟姊妹的黃秋良,父親以買賣雞隻為生,當年因生活困苦,不得已只好將幾位姊妹送人。黃秋良說:「當時家裡環境雖苦,但還記得就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每天早晨上學前,媽媽就會燒水,要我和大哥或同學扛一桶茶水,放在大馬路旁的榕樹下,向過往行人『奉茶』;放好茶桶後,步行上學校時的心情特別快樂,而下課回家時,空的茶桶更是令我歡喜。」
人有善念往往就會有不同境遇,「初中畢業,母親給了我一百五十元到台北打拚。於是我和哥哥就到台北來找工作,因人生地不熟,錢不多,不敢睡旅社,於是兄弟倆就在公園裡住了兩個晚上。那時我就有著不服輸的精神與個性,不向人低頭,我相信只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在找到一家文具店的店員工作後,黃秋良勤奮的性格一點也不退卻,一次大雨,他為了保護客戶的報表,不惜將身上的衣服都脫了下來,一路躲雨、走走停停,最後他終於將報表「毫髮無傷」的送到客戶的手上,雖然完成了任務,但卻因為花了更長的時間而遭老闆斥責,即便後來廠商來電,感謝這位小店員的用心,但此時的黃秋良已經決定,要辭職另謀新途,下一步就是從充實自己做起。
「被老闆罵的第二天晚上,我就辭掉了工作,準備高職聯考。雖然考上日間部,但卻繳不出學費,只好轉到夜間部,並且在一家貿易公司的當練習生。半工半讀的生涯,常覺得自己不足,所以四點多就到公司,練習打字與英文,也因為我的認真,升遷的很快,高二下學期,我就成為業務專員。」
奮發苦讀 有願必成
高三時,黃秋良對於學問的追求並未終止,為了爭取更多讀書的時間,他自願在公司值夜班,一人自學、日日勤奮,靠著毅力順利的考上大學。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我相信發願就會成功。大學畢業時,我發願要考上預官;成為預官之後,我用心帶兵、以身作則,才能有更多的時間準備報考報關師!」一步步的計畫、一步步踏實的執行,黃秋良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因為用心而事事皆成。
而加入慈濟之後,更讓他的人生路不只在台灣投入慈善,也走到全球各地,大陸義診、大陸冬令發放、四川大地震關懷、日本三一一大地震關懷、北朝鮮糧食發放︱︱黃秋良的足跡愈走愈寬廣,而心也愈來愈堅定,因為他在每一次地付出中,更確定自己的心。當年的善苗已經成長,成功之路因有愛而無限寬廣。
不為名利 只為賺歡喜
究竟在慈濟得到了甚麼?黃秋良可以唱給你聽。「來到慈濟真歡喜,慈悲喜捨來學起,做人謙虛縮小自己,實在是福報無底比!」黃秋良用唱的,唱出「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賺歡喜」的快樂心聲。
歌聲、心聲,聲聲相應,黃秋良始終不離人群,如今事業、家業再忙,只要有需要,他就立即投入志工行列,像是在外勞與街友的關懷上,黃秋良即有著很大的盼望。「我們除了關懷他們身體上的健康外,更要撫慰他們的心靈。而他們給我們最好的回饋,就是很多人因感動而行動,成為環保志工、甚至還有人受證成為真正慈濟人。」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慈濟、投入慈濟,他也接引出了許多朋友、自己的姊妹、開酒家或賣檳榔的親戚,當然還有自己的妻子。而投身慈濟的好處,也可以從子女的身上看到,黃秋良從小教導孩子們要為阿嬤餵食,這讓他的子女個個長大後會主動關懷長者;在國外時,也會利用假日,一大家子地一起到老人院去關懷及慈濟的活動,或在家裡開親子茶會。子女的孝順,來自父母的身教。
以孝身教、以愛傳家,在富而有餘的生活中,最令黃秋良感謝的是,母親以身作則啟發他的善心,雖有家中十二個兄弟姊妹,但父母都是和黃秋良同住直到往生。孝的傳承、愛的真諦,黃秋良說,「心存善念,就會有不同的結局!」在他奮鬥的一生中,因為有愛而讓生命寬廣、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