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質詢不辯論的國會,等於護航!

文: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執行長張宏林|圖:編輯部

事攻防是民主運作的必然,但攻防手段還是有優劣之分!公督盟過去就多次提出幾條紅線不可跨過。首先,絕對不能涉及人身攻擊,也不可威脅恐嚇中立的議事人員,最後不可以破壞公物,破壞公物的政黨也應自行買單,勿花人民納稅錢,這該是邁向更民主國家,所不能超過的議事攻防底線。

就以去年7月立法院針對監察院監委候選人提名案審查為例,在野黨立委本應磨刀霍霍,充分查清候選人背景,利用質詢候選人機會,將其專業能力、獨立精神與過往道德操守等,用放大鏡檢視,幫助人民徹底把關。畢竟一位監委任期是六年,幾乎沒有出場機制,且他們又將兼任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然而國民黨起手式就是發起占領主席臺,癱瘓議事抗爭策略,不讓候選人上臺接受質詢,破壞投票設施,但最後還是創下監委候選人無人上臺被質詢,全數包裹過關的結果,在野黨儼然變成最大護航黨!

之後民眾黨立院黨團總召與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等人雖向司法院大法官聲請釋憲提案,認為陳菊與26位監委的人事同意案審查與投票過程,違反「憲法增修條文」及「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中的正當程序,不符民主原則、剝奪少數黨立委的詢問權,逾越國會自主界線,更使立委行使職權有抵觸憲法而無效的疑慮。但大法官認為議事規範如何踐行,是國會內部事項,除非明顯抵觸憲法,否則行政、司法或其他機關均應尊重,本件立院決議停止監委被提名人詢答程序,是因原定審查議程遭議事杯葛,之後依既定議程投票通過人事同意案,均屬國會自律事項,沒有明顯抵觸《憲法》的重大瑕疵,釋憲機關應予尊重,因此不受理本件釋憲聲請,也沒准許暫時處分,這等於打臉了在野黨這次議事攻防手段的失敗!

另外,為了「美豬案」而大灑血腥內臟毀壞議場,臟器之亂讓父母受驚擔心孩童受到影響,國民黨攻防策略同樣直接放棄「質詢權」這件事情。質詢權是國會議員的重大權力之一,象徵行政部門對立法部門負責,立委藉由質詢,瞭解政府施政方向與內容、提出建議、挑戰政策、揭露弊端、展現個人價值,並可透過質詢表達立場,傳送民意,進而監督政府,相對也提供行政部門政策說明及辯護機會,透過相互對話辯證,形塑更具理性的政策。過去有許多重大弊案,都是透過質詢過程被揭露,進而累積輿論的支持,換取後續議事攻防的正當性。除非對自己的專業、論述與口才沒信心,或者會打臉自己也是「髮夾彎」,擔心師出無名。所以放棄質詢是最糟糕,也等於是立委自動繳械投降。

最近國民黨又對外表示將採用玉石俱焚的焦土戰爭攻防,同樣讓人憂心,朝野兩大黨還是必須誠心溝通對話,勿藉疫情撕裂臺灣民眾,民眾也該睜大眼看看是誰不尊重少數?或者誰不服從多數?就民眾一般認知,當有與自己價值衝突或疑慮的政策、法規產生時,反對此案的民眾肯定希望自己支持的政黨立委,死也不可以退讓一步。而支持政策民眾,必然認為對方造成議事空轉浪費人民血汗。這樣狀況在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時都發生過,朝野政治人物與支持者都同樣換過位置換過腦袋,嚴他寬己。

議事攻防過程不該簡化用「空轉」來看待,畢竟如果要解釋「民主」這兩個字,應該不多人會把它等號成效率。民主談公平正義,談程序,談以民為主,各式不同價值的辯證過程漫長而且曲折迂迴,有時歷經數十年都沒辦法凝聚共識,即便透過公投獲勝也只是取得一時領先,兩年後又可以重新表決。但若事情一旦成為多數人民共識與價值,就會成為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石,也能建立外國人眼中的臺灣樣貌。真理越辯越明,辯證質詢其實也是「對話」,當立法委員放棄質詢等於就是放棄對話,你真的會期待選出一個不會溝通對話的政治人物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