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少子化之下,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節前夕,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張嘉侃今(1)日就提醒家長,在孩童時期要特別注意有無先天性的心臟病,因統計顯示大約每1000名出生嬰兒當中,就有7至10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而孩子長大之後,還要小心留意有沒有心臟雜音及心律不整的問題。
在國內,不少孕婦都會要求自費進行高層次、高解析度的3D超音波檢查,就是希望能及早確認孩子有無心臟疾病,甚至寶寶出生後,有些父母親也會要求安排自費的心臟超音波檢查,希望可以早期發現孩子有無心臟疾病。
張嘉侃說,目前在醫學上還無法完全確切地了解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只知道可能是綜合環境和遺傳因素所造成,要特別說的是,心臟雜音並非就是先天性心臟病,並不需要因此去限制孩子運動,因為功能性的心雜音並非心臟病,功能性心雜音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現象而已,並不影響孩子的運動。
張嘉侃指出,孩子進入國小、國中之後,則要注意有沒有潛在性、威脅性的心律不整,因為平常可能看起來好好的,但是一旦發作就心臟亂跳,甚至威脅到生命,所以要儘早篩檢出來,才能特別注意這類孩子的運動量及運動的項目,進而必須有所限制,以避免孩子發生意外。
留意四大狀況,有助抓出兒童心臟問題!張嘉侃建議,在孩子成長過程如何發現是否有心雜音和心律不整問題,有四個須觀察的狀況,包括:「有無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嘴唇、指甲、皮膚的顏色呈現灰藍色」、「胸痛、胸悶、心悸等」、「暈眩,嚴重甚至暈厥」,就醫時都可將狀況提供給專業醫師作為診斷參考。
張嘉侃說,門診還常見家長有疑問,孩子發生胸痛需要接受心臟檢查嗎?事實上,大部份的兒童胸痛是與成長有著關連性的,就是所謂的成長痛,藉著檢查、聽診,多數都可以鑑別診斷出來。胸痛檢查除了心電圖以外,還有胸部X光檢查,這兩項檢查可以確認有無心臟相關的疾病,一般來說,大部份的孩子是因為胸部發育、肋膜神經的發育等因素所造成胸痛,不過也不能完全排除心臟疾病的可能性,一切還是要交由專業的醫師診治判斷。有任何心臟不適症狀,請立刻就醫檢查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