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前立委高嘉瑜今(25)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指出這次國民黨立委罷免行動中,罷免李彥秀的連署人數在第一階段便達到23,000份數,為所有被提案罷免的立委中最高,這也讓其罷免案成為討論焦點。外界對此感到疑問,因為李彥秀平時存在感不高,仇恨值似乎也不如其他立委來得明顯,但連署罷免的人數卻如此高,讓人不禁好奇其原因。
高嘉瑜指出,當罷免連署數字攀升時,適逢農曆新年期間,李彥秀疑似人在美國,直到罷免風波越演越烈後,才趕緊返台。這樣的舉動讓人質疑李是否對罷免案毫不在意,認為穩如泰山,因此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甚至仍在美國享受加州的陽光。
高嘉瑜認為,民意代表的職責不僅在於身處台灣,更應時刻關注選區民眾的需求,無論身在何處,應該心繫選民,隨時準備為民服務。
高嘉瑜提到,李彥秀時常對台灣的國際關係、內政政策抱持負面態度,對台美關係也多有批評。然而,矛盾的是,李的生活卻大多在美國,工作則在台灣,這種「嘴巴懷疑美國,身體卻移居美國」的情況,備受爭議,也成為外界批評的焦點。
高嘉瑜表示,這場罷免行動並非只針對李彥秀,許多公民團體在台北市各地發起罷免連署,可見這次罷免潮影響範圍相當廣泛。最終的結果仍取決於第3階段的投票率,目前多數人認為內湖南港選區的罷免案極可能進入第3階段;若最終有25%的選民投票支持罷免,則該案便有可能成案並通過。
高嘉瑜提到,李彥秀長期經營內湖南港的地方派系與政治勢力,家族更是「政治世家」,組織動員能力不可小覷,罷免案最終結果除了取決於各方的組織動員能量之外,李彥秀個人的政治爭議是否持續延燒,也將成為影響選情的關鍵因素。
談及李彥秀的罷免案,高嘉瑜指出,許多人原本認為李彥秀的罷免連署不可能獲得高支持度,然而在第一階段,李彥秀竟成為連署最高票的對象,顯示政治局勢變幻莫測。她認為,李彥秀在藍營內部的基層整合上仍存在問題,過去選舉過程中,黨內同志間的競爭也影響其基礎,因此罷免案最終如何發展仍有變數,不能輕易斷言結果。
高嘉瑜表示,內湖南港選區的民進黨支持者仍需要團結,才能真正爭取勝選的機會,即使自己擁有一定的政治基礎,但如果無法整合民進黨內的力量,依然難以勝選。因此,她希望民進黨能推出優秀且具整合能力的候選人,她本人也會樂觀其成,全力支持能夠代表民進黨團結勝選的人選。
高嘉瑜表示,自己曾經提到2026年一定會參選,但目前尚未確定具體的選舉項目,未來的政治規劃仍需視黨中央的安排與規劃而定,從政多年,經歷過各種政治風雨與指責,已深刻體會到政治並無法讓所有人滿意,總會「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很難做到面面俱到。
高嘉瑜認為,在政治環境中,討好所有人是不可能的,反而得罪人的機會比較多,因此最重要的是無愧於心,無論未來從事何種工作,她堅持的信念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不怨天尤人,也不認為自己的處境是被他人所害。她坦言,自己個性直率,有時講話較直接,這可能導致與部分人不合,但仍會保持本色,即使這條路會更加崎嶇困難,也願意承擔應有的檢討與責任;至於是否參選市長,目前並未有明確的規劃。
高嘉瑜表示,未來的發展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也不認為任何特定的選擇就一定是最好的。例如若她選擇擔任欣欣企業董座,可能外界就會認為她已經退出政治、準備退休,但她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個人的生活是否過得好,而不是外界如何評論。
針對接下來的政治攻防,高嘉瑜透露,目前掌握了不少與李彥秀罷免案相關的資料,但她認為在距離正式投票還有數月的情況下,必須審慎應對,並觀察後續情勢發展。由於罷免案預計在7、8月進行投票,未來仍有許多變數,政治情勢可能隨時間推進出現新的變化。她表示,這場大規模罷免行動的氣勢將是一波接一波,後續發展仍值得持續關注,並認為有時候「讓子彈飛一會」才是較好的策略,靜待局勢變化後再做進一步行動。
對於先前落選的情況,高嘉瑜表示,自己必須承擔主要責任,而非歸咎於其他候選人或政黨,基進黨吳欣岱作為不同政黨的成員,本就有其使命與政治立場,選擇參選是公民權利之一,因此自己不能將落選的責任推給對方,關鍵還是在於自己是否能夠站穩腳步,能否成功團結選民,讓更多人支持她。
高嘉瑜表示,每個人都有參選的權利,如果自己的選舉策略無法整合或獲得更多選民認同,責任應該歸於自身,而非將問題歸咎於對手或其他政黨。她認為,內湖南港選區本來就是藍大於綠的選區,選戰艱困,因此唯有團結才能勝選,這也是她落選後最深刻的反思之一。
針對近期李彥秀的美國房產事件,高嘉瑜表示,這其實是過去就曾被揭露的舊議題,沒想到近期又再次受到關注,令她感到意外。她指出,這個事件在一年前就已經被討論過,因此不理解為何會在罷免風波中重新成為話題,這與當前的罷免行動確實有所關聯,因此才再次引發討論。
對於外界質疑她是否透過這件事為未來參選鋪路,高嘉瑜則明確否認,並強調她沒有打算參與內湖南港的補選,所以趕緊澄清,就是擔心外界誤會她在進行政治操作,甚至擔心未來若決定參選,可能會遭到反對者質疑動機不單純。她坦言,台灣政治圈中難免有許多酸言酸語,過去的一些爭議仍未完全平息,許多人可能仍無法原諒她,這也是她在這次選舉失敗後需要面對的現實。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強調四接3.0版非犧牲基隆港 台電:以氣換油不能等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