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近期醫院壅塞、待床超量,引發民怨,衛福部今(24)日三度找來醫界開會商討,提出短期「三大因應策略」及長期「兩大改革方向」,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認為,現行院際協調機制名存實亡,幫助不了急診與重症無床患者,必須另謀出路;且急重症給付調整,僅聞樓梯響,強調此刻急重症醫療人員需要看到的是時間表而不是似曾相識卻又無比遙遠的「研議」說詞。
衛福部下午提出的三大短期因應策略為:一、醫學中心強化院內病床調度,二、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三、強化民眾分級就醫資訊。兩大改革方向為:強化護理人力整備及鼓勵醫院投入急重症,研議健保調整給付。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晚間發出聲明有四點呼籲如下:
一、衛福部首要提出院內調床機制的出現,其實現況許多醫院仍將一定比例的病床保留給「可等候」的門診患者,例如住院做心導管檢查、常規手術或癌症化療,主因無他,這些病人病況相對穩定、可預期出院時日、產值較高。若要讓醫院像是COVID疫情期間無限期將是類病人延後,除了醫院總額新制的限制門診占比以外,還得提供醫院替代選項的財務誘因,方有可能改變院方的收治策略。
二、院間床位協調機制目前仍仰賴醫院之間的電話聯繫,並且也無法得知他院真實床位狀況,各區EMOC(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在病人無床可轉時,會傳真各急救責任醫院要求回覆不能接受轉院的原因,而各醫院便會回覆以無空床傳真回覆,然後可能就沒有下一步了。若衛福部要想介入此點,必須在名存實亡的跨院協調機制之外另謀出路。
三、對於護理人力荒,衛福部的反應始終慢一拍,去年提出的獎勵金措施就因特殊單位(急診、ICU)及白班遭受不合理差別待遇而飽受批評,加以現行護理人力數據及護病比計算基準多有所失真,對於急診所提出的「醫護病比」限制更是毫無反應,在醫療需求持續高漲之下,進一步加劇個別醫院內急診與各病房間資源調動的矛盾,最終壓力仍舊落在一線護理師肩上而難以緩解。
四、健保給付調整急重症給付的呼聲早已許久,也是政府提到改革方案時萬用的口號,但實際上的進程卻僅牛步。近期急診壅塞加劇,許多病人原因在病房接受的治療都轉移到急診端進行,但急診的留觀、治療費用皆無調整。可理解改變需要時間,但此刻急重症醫療人員需要看到的應是時間表而不是似曾相識卻又無比遙遠的「研議」說詞。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說,台灣的醫療問題並非一朝一夕,政府也注意到其中許多源於民眾根深柢固的就醫習慣,和無法挑戰的就醫自由。而官員也不止一次提到,此時引起社會關注的時刻,正好是進行社會溝通的契機,希望政府不僅溝通更要有魄力,急重症醫療人員的耐心或許等不及民眾長出體恤醫護的佛心。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嗆急診醫「呵呵小腦袋」挨轟下台 林靜儀斥片面資訊:虛心檢討用詞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