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自由撰稿人
美國商務部2月5日公布了2024年貿易數據,美國的貿易逆差(貨貿)創新高,達1.21兆美元,對中國的逆差最大,達2954億美元。
根據日經新聞的一則分析,美對中逆差雖仍高居榜首,但與2017年相較已降低了兩成。該年是川普1.0對華揮舞關稅大棒的起始年。而儘管如此,從2017年至今,美國整體的貿易逆差仍膨脹了1.5倍,原因是來自其他國家的進口激增。
毫無意外,進口激增的國家,包含了轉口中國貨物的「轉運站」,如墨西哥,越南等。另外,就是因為科技戰而將工廠自中國大陸移到第三國與美國的科技廠,如台灣。還有的進口來源是受惠近年美元走強,增加了出口競爭力,如歐盟。
此一結果總的來說,就是貿易戰與科技戰疊加出來的赤字,距離8年前,美國往川普厭惡的方向跑得更遠了。
進口遠大於出口,對美國而言並不是壞事,況且,美國的服務貿易是順差,並非只有買買買。而幾乎所有的評論都據此(赤字擴大)對川普的關稅大棒給予負評,認為川普聲稱要大幅消減貿易赤字,卻適得其反。
我認為這種評論未免過於想當然爾。假設川普不知道關稅戰會造成不利後果的論點,都是錯誤的,川普當然知道,但透關稅工具消減赤字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真實目的端視他想從對手那裡得到什麼。
其次,假如川普發覺「關稅恫嚇」失敗,就會立即放下大棒,等待下一次揮棍的時機點。這顯現在其對墨西哥,加拿大的徵稅遊戲裡,墨加反制,美國就暫時縮手。
相對地,設使對手舉白旗投降,那川普就達到了目的,不會有關稅,但其獲益比關稅更豐盈。
換言之,關稅大棒的主要功能在於威懾,而不是真槍實彈地打一仗。至於威懾的目的,總的來說是為了實現美國「再工業化」,這才是釜底抽薪解決貨貿赤字的方法。
台灣電子廠,只要是以美國為主要客戶的公司,因這八年的中美貿易戰,而大舉往中國大陸移出,轉往第三地,其中,墨西哥就是主要落腳地之一,因為美墨加協議確保了零關稅,或低關稅。
川普暫緩對墨西哥徵稅,再揮棍的下一個時機點就會是針對在墨國駐點的台科技廠。於此,墨西哥政府可能不會投降,但台灣會投降,那些生產筆電,伺服器等台商不得不將工廠再次轉移到美國本土。
台科技廠大幅轉移到美國本土,美國的獲益遠比對墨西哥徵收25%關稅要有價值得多,這就是關稅威懾的真正意義。
台積電一家公司,佔台股總市值約25%-30%。電子股佔總市值60%-70%,一旦川普開始瞄準台灣,就將是一場對台股的大屠殺。
台股總市值近63兆新台幣,川普的關稅威脅起碼超過40兆,相當於13年的政府總預算。因此,要說台股末日將近,可不是危言聳聽。畢竟,誰都知道民進黨政府沒有任何反制美國的籌碼與膽識,而資本最誠實,會用腳投票給你看。
在川普眼裡,台灣的主要價值,就是讓其電子業服務美國的「再工業化」,沒有什麼比搶劫台灣電子產業更划算的地緣政治紅利了。誰叫你不信「做美國的朋友是致命的」這句話。
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關稅與赤字的關係,不是一條直直的因果線,而是一種迂迴關係。
川普贈與台灣的,可不是蟲鳴,而是雷霆。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