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7歲的男童「柴柴」罹患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與多重障礙疾病,但因為父母照顧不當,多次進出住院,單身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醫師王杏安,治療過程中被柴柴的天真笑容融化,萌發母愛,一句「這世界上沒有人比我更適合當他的媽媽!」,決心收養柴柴,歷經三年的繁瑣程序,終於在去年成為合法母子。暖心故事連衛生福利部次長林靜儀都大喊非常感動。
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今(10)日舉辦「用愛解開結節硬化症」記者會,除了提醒民眾多加留意類似青春痘、皮粗如鯊魚、冒白斑等應就醫檢查的警示徵兆之外,也分享這個感人的故事。
出席記者會的林靜儀就對王杏安的付出,直呼非常感動!她說,其實過去像這樣的罕見疾病 民眾比較不了解,非常感謝第一線,不論是在罕病相關權益推動基金會這邊,或者是在第一線照顧罕病兒的小兒科跟神經科醫師們,能用所有的愛心來照顧孩子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王杏安醫師不只是在工作上對孩子付出,甚至現在也把自己的人生來對孩子做付出,這樣的故事讓人非常感動。
王杏安現場分享心情,強調自己領養柴柴其實是一個緣分,主要是被柴柴單純可愛的臉蛋、大而黝黑的雙眼,以及天真的一抹微笑給融化了,幾個月照顧下來,內心突然不捨,如果這樣的孩子一旦到了機構或寄養家庭,沒有妥善的照顧,未來還會如此可愛嗎?這才產生了領養的念頭,希望柴柴可以永遠保持笑容,一天比一天進步。
王杏安表示,從醫生轉變為家長角色之後,她才真正瞭解照顧一個罕病孩子,需要費多大的心思,除了每天最基本的餵藥、安排早療課程與陪伴復健,還有面臨孩子疾病惡化的心疼,對門診中家長的心情多了一份感同身受,也對「身體健康」這簡單的四個字有了更多體悟。
王杏安醫師與柴柴的故事,也讓許多人注意結節硬化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蔡政道指出,結節硬化症是一種會影響多種器官的罕見疾病,主要因為體內類似控制細胞生長的煞車基因出了問題,導致神經組織細胞與髓鞘形成不良,身體多處出現「結節」般的小腫瘤。文獻資料,約每6千名活產寶寶就可能有1人罹患此症,推估台灣病友超過3萬人,但健保資料庫登記個案僅792人,可能與疾病表現非常多樣化、容易延誤診斷有關。
蔡政道說,結節硬化症病徵多,不同成長階段可能持續出現新病灶,有些在胎兒階段,心臟或腦部已長出腫瘤;兒童時期開始出現異常白斑、易被誤以為青春痘的皮膚血管纖維瘤、鯊魚厚皮般的粗糙皮膚、腎血管肌脂肪瘤。雖然結節多為良性腫瘤,但發生在腦部可能造成癲癇、影響智力與身體成長,發生在腎臟可能腎功能低下、出血,嚴重甚至需洗腎;若發生在肺臟,可能導致咳血、氣胸。民眾一旦發現有皮膚白斑合併有癲癇等症狀,應及早就醫。
林靜儀表示,醫療界的夥伴是這樣的努力,而站在政府的立場,針對罕病患者的權益亦是絕對保障,目前每年都有相關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即使是「孤兒藥」(患者為數不多的罕見疾病)只要條件跟適應症符合,也全力協助,今年罕藥經費有新台幣180億,政府還多撥補20億健保資源挹注,大家不用擔心經費的部分,儘管健保還有相關罕藥公務經費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在用藥需求跟病患權益,政府都會全力保障。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瞎扯吃出「延緩更年期」、「改善不舉」 北市公布3大違規廣告產品
湯圓「芝麻、花生、豆沙」三種餡暗藏危機! 一類人吃多腎出大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