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每年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官網數據統計,癌症為全球死因第二位,2022年癌症病例新增約2000萬例,同時也奪走970萬人生命。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每年與全球共同響應「世界癌症日」活動,今年UICC特別強調「以人為本」的癌症照護模式,訂定2025到2027延續三年主題為「United by Unique」(珍視獨特 攜手前行)。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每個人的抗癌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應打造一個超越疾病、先看見「人」而非「病人」的世界,並尋找創新的方法帶來改變,才能得到最佳成效。
蔡麗娟說,根據最新2022年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人癌症新發人數達13萬293人,較前一年增加了8千多人,每4分2秒就有一人被宣告罹癌;癌症死亡率雖仍蟬聯十大死因首位,但癌症存活率卻是逐年攀升,此有賴於台灣優越的癌症醫療與照護水準。
UICC特別呼籲全球會員組織,未來的癌症照護需要包容各種不同的需求差異,蔡麗娟說,尤其癌症不僅僅是一個醫學診斷,更是一個深刻且個人的課題,在每個診斷的背後,都承載著獨特的人生故事,「以人為本」的癌症照護,就是尊重每個病友的獨特性,確保每個人的需求被真正看見,同時獲得所需的支持,因此完整的照護模式不僅僅是醫療提供者與病患之間的聯繫,更包含親友、照護者、研究人員、社區、病友團體和倡議者的連結及參與,共同在對抗癌症的旅程中,攜手同行。
蔡麗娟提到,癌症家庭的需求多元,呼應UICC世界癌症日主題,癌症照護須因應不同需求而有多元的服務,台灣癌症基金會的癌友服務涵蓋六大重點,以滿足不同癌友的需求。一、「提供個人化的照護管理建議」。針對癌症治療可能帶來的長期或延遲發生的副作用,提供個人化的管理建議,例如化療相關之心血管問題、內分泌失調、神經病變、骨質疏鬆等。
二、「心理健康與情緒支持」。癌症康復者常面臨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內疚等心理問題,因此提供心理諮商服務,幫助康復者適應癌後生活。三、「疲勞與生活品質」。癌因性疲憊是許多康復者面臨的挑戰,可以透過運動、營養調整、心理支持來緩解疲勞。四、「生育與荷爾蒙健康」。部分癌症治療可能影響生育能力與性功能,如放化療導致的不孕或荷爾蒙變化,因此生育保存(如凍卵、凍精)等支援服務則非常重要。
五、「社會與經濟支持」。癌友或癌症家庭可能面臨經濟壓力、就業困難、保險問題等挑戰,因此基金會提供各式的社會與經濟救助,如營養品補助、急難救助、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就醫交通補助、法律諮詢、保險諮詢、癌症家庭回歸職場等,幫助患者重返工作崗位或是獲得適當的補助或支持。
第六項為「健康生活方式」。癌症康復者應維持健康體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以降低癌症復發風險。建議戒菸、限制酒精攝取,並保持良好的社交互動。蔡麗娟強調,應該看見每位癌友背後並非一連串冰冷的癌症診斷,而是一段包含著痛楚、憂傷、康復、希望、堅毅和愛的經歷。在看見癌友是一位病患之前,更看見他們是一個獨特且珍貴的生命個體。
照片來源:unsplash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愛妳不肺力11年來關注女性肺癌 屈臣氏再捐百萬挺台灣癌症基金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