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馬上是立春 昏沈、頭暈及睡不飽?中醫教你解「春睏」

過完年馬上是立春   昏沈、頭暈及睡不飽?中醫教你解「春睏」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農曆春節假期一過,馬上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立春」,這時期「春睏」是民眾最容易遇到的困擾,在午後容易出現昏沈、頭暈及睡不飽的情況,怎麼辦?中醫認為這是由於身體裡的廢物(溼氣)排得慢,中醫師建議,此時養生之道,應多攝取「排溼氣食物」,如薏仁、紅豆等,也可自煮溫食湯品。

今年「立春」是2月3日,指的是春天從此開始。不過,諺語有所謂的「春天後母面」,即形容春天天氣變化仍大,必須注意溫度的落差,應隨時添加衣物,避免受寒。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表示,入春以後,氣候陰晴冷暖無常,該如何養生呢?立春時,日照時間漸長,黑夜時間漸短,溫度逐漸回暖,但仍偶有些許「料峭春風」的寒意,在中醫角度,春天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萬物此時開始萌芽,因為新生枝芽還未成熟穩健,我們要小心保護它,以防環境急遽變化時抑制了萌發。

莊可鈞說,中醫認為,春天屬木,與肝氣相應,立春的養生重點在於幫助肝氣順暢地升發起來,就像樹木抽枝發芽一樣。在春天陽氣初生的日子裏,重在於疏肝、養肝,「疏」的意思是可以令氣機暢順,適宜多吃辛甘發散的食物,少吃酸味,如果吃過多酸味的食物,會令肝氣太過,反而克約脾土,減弱脾胃消化功能。飲食上宜用辛甘發散的食物,如辛溫發散的豆豉、蔥、香菜和花生,以及韭菜和蔥等,有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

莊可鈞指出,「春睏」也是大家在春天時容易遇到的困擾,立春代表冬季結束和春天的來臨,由於此時氣候的變化比較大,氣溫和降雨量也逐漸上升,空氣中的溼度會增加,因此有人在午後容易出現昏沈、頭暈及睡不飽的情況,就是俗稱的「春睏」。

莊可鈞說,春睏一般發生在飯後的時間,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脾胃是運化水濕的器官,如果脾胃運化功能沒有那麼好,導致清氣無法往頭面走的時候,就容易有昏沈、頭暈等春睏的症狀。由於新陳代謝隨著氣溫上升和活動度增加而加快,身體消耗更多能量,若血液循環不佳,身體裡的溼氣排得慢,可能會有食慾不佳、狂打瞌睡、皮膚起疹等狀況。建議可多攝取薏仁、紅豆等排溼氣食物。

中醫強調,中醫所指的肝,還包含部分神經、精神系統,「肝主情緒」,需要疏泄,代表肝氣調節人的精神情志,因此情緒要樂觀、心情愉悅,不可急躁氣怒,以免傷肝。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泡湯暗藏「熱休克」死亡陷阱 泡湯大國日本一年奪上萬人命

別以為新冠疫情已是「過去式」 每4確診孩童就有1人長新冠!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