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羅文嘉駁斥「同文同種」統一論述 兩岸是完全不同的社會

中午來開匯/羅文嘉駁斥「同文同種」統一論述 兩岸是完全不同的社會
中午來開匯/羅文嘉駁斥「同文同種」統一論述 兩岸是完全不同的社會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今(20)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回憶起首次造訪中國的經歷,羅文嘉表示,在1993年首次踏上中國大陸,那時他擔任立法院助理,本要隨時任立委陳水扁的團隊和媒體記者前往中國進行考察,但當時中國方面並未發放簽證給民進黨籍立委,改由助理團隊前往。

羅文嘉回憶道,從小學起,學習的是中國的歷史和地理,讀著中國的詩歌和散文,長江、黃河、青藏高原等深入人心,隨著台灣本土化運動的發展,他逐漸建立了對台灣的認同。然而,首次踏上北京機場時,羅文嘉仍然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觸動,似乎終於來到了從小熟悉的歷史與地理之地。他形容當時的北京城仍顯落後,僅有二環路,而廈門也不過是個小漁村。

羅文嘉還提到,該次行程讓他結識了一些中國研究界的朋友,這些人後來在兩岸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8年,再次訪問中國,當時他在台北市政府擔任新聞處長,辭職後前往美國史丹佛大學進行訪問研究,為深入了解中國,透過劉遵義教授協助聯絡,得以前往中國進行為期兩週行程。在北京期間,他會晤了時任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隨後在上海與會長汪道涵見面。

羅文嘉表示,汪道涵當時已年逾8旬,仍精神矍鑠,談話間顯得和藹可親,並對台灣的政治、民進黨及陳水扁的動向表達濃厚興趣。羅文嘉分享了他對台灣政情的觀察,與汪進行了深刻交流。

羅文嘉回憶,當時汪道涵還邀請他隨時再訪中國,甚至表示有機會可前往敏感地區如西藏,但隨後因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操作謠言的影響,他的中國之行被炒作為陳水扁派遣的「密使」行動,增添了政治色彩。他也再次澄清,此行並無特殊任務,只是為了了解中國,並讓中國了解我方立場,雖著陳水扁擔任總統後,他因政府任務繁重,未再申請訪中。

再澄清「密使」傳聞 羅文嘉重申1998年訪中僅為交流、無政治任務

接著,羅文嘉指出,中國對台灣的壓力與威脅在近年愈發嚴重,並一再要求台灣接受「一個中國」的前提,作為兩岸談判和往來的基礎;中共在國際場合以及對內對外的所有場合中,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代表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種「三段論」框架對於台灣來說,是一項無法接受的條件。

羅文嘉指出,台灣的立場已非常清楚,無論誰當總統或是哪個政黨執政,都不可能接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說法。他認為,中共一味強調「一個中國」的前提,只會加深兩岸之間的隔閡,無助於改善彼此的互信基礎。

針對「中國」稱謂問題發表看法,羅文嘉表示,「中國大陸」一詞僅是地理名詞,並無政治意涵。他指出,在不同場合中,「中國」的稱呼可以有彈性,自己在部分場合會使用「中國大陸」一詞,而有時則稱「中國」,不過這些稱謂均不影響台灣堅持「中華民國」主權的立場,「大陸」本身是一個地理名詞,如同美洲大陸、非洲大陸,並不應帶有額外的政治意涵。

羅文嘉進一步說明,對於「中國」的稱呼,國際社會普遍稱其為「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在稱謂上應避免自我矮化。他強調,台灣主權是不可否定的,台灣作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無法接受被混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如果台灣堅持中華民國,而對岸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的差異解釋應由對岸自行詮釋,但台灣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放棄自己的主權立場。

羅文嘉提到,許多台灣民眾對「中國人」一詞的定義感到困惑,這可能是文化與政治領域混淆的結果,「中國人」可以指「中國國民」,即國籍上的認同,也可以指文化上的「華人」(Chinese),這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未必被明確區分。他強調,台灣民眾對自我認同的清晰理解,有助於避免兩岸稱謂問題的模糊空間,保持對台灣主權的堅定立場。

羅文嘉進一步說,台灣人對於自我認同有著多重層次,根據調查,絕大多數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自我認同為「中國人」的比例相對較低,也有部分台灣人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這裡的「中國人」多指文化上的「華人」或「Chinese」,而非政治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

羅文嘉也提到,中共經常利用「兩岸同根同源」、「炎黃子孫」等話術,試圖將文化連結與政治統一掛鉤,營造兩岸應成為一個國家的敘述。他批評這種邏輯簡化了歷史發展的複雜性,強調台灣人對於「中國人」的文化身份與國家認同之間有明確的區分,不會因文化背景而接受「一個中國」的政治框架,台灣民眾的自我認同是多元而清晰的,面對中共的統一話術,台灣人更應堅持主權立場,避免模糊文化與國家認同的界線。

羅文嘉強調,台灣與中國雖然有部分文化連結,但政治與社會制度完全不同。以歷史為例,指出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雖然起源於英國移民,卻從未被要求「數典忘祖」,更沒有被視為英國的延續。他認為,中共常用「同文同種」來影響台灣,但事實上「一個民族可以擁有不同的國家」,而國家身份並不取決於種族或文化淵源。

羅文嘉指出,阿拉伯世界中的22個阿拉伯國家也從未因共享阿拉伯文化而被迫統一,各國尊重彼此的國家主權和文化認同。他表示,只有中國會對台灣喊出「同文同種」的口號,試圖以此為基礎要求統一,這樣的邏輯無視了台灣人民的自主意願,也忽視了兩岸截然不同的政治社會環境。

羅文嘉強調,兩岸的分歧不在於「一國」或「兩國」的名義,而是政治制度的根本差異。他表示,中國是極權專制社會,而台灣是自由民主社會,這才是區分兩岸的真正重點,呼籲外界理解台灣作為一個獨立社會的現實,並尊重台灣人民對自由與民主的選擇。

其中,針對台灣退役海軍艦長呂禮詩參加中國軍展並公開讚揚中國軍艦的行為,羅文嘉也指出,該艦長稱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並讚賞中國軍艦「好棒、好強」,這引發台灣民眾的廣泛不滿,許多人難以接受。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新生和平天橋拆除惹爭議 何孟樺質疑台北市府「威權思維」

中午來開匯/極端情況2、3位大法官就能裁判 翁曉玲:國民黨團會強力通過《憲法訴訟法》修法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