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腳痠麻感差點要截肢! 台北慈濟全台首例「血管內震波」保住她腳

雙腳痠麻感差點要截肢!   台北慈濟全台首例「血管內震波」保住她腳
雙腳痠麻感差點要截肢!   台北慈濟全台首例「血管內震波」保住她腳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糖尿病患最怕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小小問題都有可能變截肢!今年72歲的朱女士,因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夾擊,一路洗腎數十年,半年前雙腳更冒出痠麻感、無法走太多路,確診為血管阻塞性間歇性跛行,藥物治療不顯著,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替她執行全台首例外周血管內衝擊波鈣化病灶處理(IVL),隔天就可落地行動。這也是台北慈濟第2000隻治療成功免於截肢的病足。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黃玄禮指出,周邊血管(外周血管)病變是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堵塞,進而導致肢體血流不足的疾病,按臨床表現可分為無症狀、間歇性跛行、持續疼痛以及皮膚潰瘍壞死四個等級。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期開始,病人會有痠麻不適,且日常步行因肢體缺血而感到疼痛,需要多次休息才能持續行走,一旦病情進展至危急性肢體缺血,更可能傷口感染,癒合不良或肢體壞疽等嚴重併發症。

黃玄禮表示,年齡,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肥胖,洗腎病患等都是周邊血管病變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約有3至4成同時存在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黃玄禮說,過去糖尿病患者若出現下肢血管病變,如果無法進行繞道手術,多半採取高位截肢,不僅手術風險大,病人身心狀況也會受到巨大影響,因此,現今多以藥物治療及導管介入治療為主要方式。

黃玄禮說,在介入治療方面,多半使用氣球導管以及血管支架進行微創介入性治療或血管重建手術,如果病灶鈣化嚴重,則必需使用動脈硬化斑塊切割器或鑽石旋磨刀做病灶先行處理,否則病灶過硬會讓氣球及支架展開不完全,致使下肢血液灌流不足而有再次堵塞的風險,或是使用高壓氣球擴張而導致血管管壁剝離、遠端栓塞,或血管破裂等併發症。

在台灣,黃玄禮強調,血管內震波導管過去僅用於冠狀動脈血管鈣化介入治療,這一次考量個案狀況及其他介入治療的風險,首次應用於周邊血管治療。其原理是利用震波球發射超聲壓力波,使血管深層鈣化組織碎裂、舒張血管管壁,方便其他氣球或支架進入病灶擴張,為克服深層或重度鈣化病灶的輔助治療選擇之一。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烏龜頸、駝背、骨盆前傾… AI揪肌少症風險「比血液檢查簡單」

台灣人不運動第一主因「工作太累」! 醫授三招規律運動不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