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技智在家鄉】評審樂見學子投入公民行動  公私協力放大改變能量

【聯發科技智在家鄉】評審樂見學子投入公民行動  公私協力放大改變能量

【聯發科技智在家鄉】評審樂見學子投入公民行動  公私協力放大改變能量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康弘昌、林佑威、王聿瀠、陳巧紜/台北報導

6年來募集累積超過2000件家鄉提案,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累積的底氣與口碑,已經為台灣近9成鄉鎮找到創新解方。一路以來擔任評審工作的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淑芳、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創辦人暨執行長何榮幸認為,一項賽事能維持參賽隊伍的質與量非常難得,觀察到這幾年已經對社會產生明顯擾動,只要一群關心家鄉的人集結起來,無需跨越很高的科技門檻,拿出好點子跟滿腔熱情,就能為家鄉做出改變。

cnews124231116a04

▲第六屆智在家鄉決賽評審合影。左起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智在家鄉評審長吳靜吉、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張垂弘、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淑芳、台大智活中心策略長賴宏誌。

蔡淑芳說:「很開心今年發現許多團隊以不那麼沉重的方式找答案。」隨著每屆至少有20組團隊進入決賽,讓提案得以更周延的發展下去,再加上競賽結束後還有回娘家(落地計畫)方案支持,邀集專家、學者繼續陪伴,找到未來的經營模式,6年下來上百件提案在台灣不同角落各自發酵,看見聯發科技持續投資產生的累積效益,以多元、創新思維讓這塊土地變得更好。

觀察到從第一屆開始很多團隊都是透過科技關注農業議題,今年題目涵蓋更多面向,蔡淑芳分享,像是心理層面的憂鬱主題,就有好幾組團隊提出不同解法;AI應用再擴大,將ChatGPT導入長者的服務工作中,對於老人家來說是很好的新體驗;還有傳承部落寶貴知識,善用特色植物進行加工,為部落婦女開發工作機會與價值,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嘗試。

「看到一些老面孔一直回來,或許是把原來的計畫更精進,也可能另組團隊提出新計畫,即使前一屆沒有得到很好的名次,他們還是想用不同的點子做更多事情,還會口耳相傳讓更多人知道這項競賽。」蔡淑芳說,看到這些團隊其實很開心,因為知道他們享受這個過程,投入的心力獲得鼓勵;此外,看到每屆都有年輕學子報名,以校園為出發點發想提案,校方積極回應支持,讓這些想法得以跨出更大的步伐,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

何榮幸分析,智在家鄉六年以來,每屆能有一定數量的團隊及高品質的提案,並在賽事前後持續擾動台灣社會、促使各個社會議題被看見及被改善,可以歸納出三個原因,包括台灣社會的公民意識不斷提升、台灣各地的在地認同不斷增加,以及科技協力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近年來可喜的是不只是年輕人返鄉,也看到很多在地的專業人士,像是老師、醫生等身份,透過各種方式想要去回饋家鄉的力量越來越強。」

何榮幸說:「多元題材是智在家鄉最可貴的一件事,提案不斷擴充到更多領域,不斷突破想限制,讓競賽內涵更豐富,並讓科技應用在生活中得實現。」對年輕世代來說,新科技的使用門檻很低,斜槓多工的力量又很強,所以年輕一代就更能夠在科技協力的情況下,產生公民行動回饋家鄉。智在家鄉六屆競賽以來的參賽隊伍質量俱佳,能夠維持一定的品質以及多元性;更可喜的是團隊年齡向下延伸,團隊成員擴及到各級校園,學生在老師、家長的協助下交出亮眼作品。

「另一個可喜之處是公私部門合作的角色轉變。」何榮幸指出,一開始都是以民間力量來參賽,但是現在看到越來越多公部門主動提案或是尋求民間協力改變,有意識的主動解決問題或是增進行政效率,是值得重視的一個現象。此外,NGO透過科技導入,除了讓資源更有效運用,還能促成組織發展更健全,有助於社會公益發展。

評審認為,因為智在家鄉產生的各項提案,對社會產生的擾動漣漪,會隨著時間不斷擴大與放大。隨著團隊持續接受輔導,克服計畫發展的各項挑戰,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邀請過去參賽團隊回來分享,並且提供相對應的資源,讓每屆團隊間產生連結與交集,讓這股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不斷延伸放大。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聯發科技智在家鄉】生成式AI助攻社會創新 跨域提升樂齡長照及偏鄉教育

【有影】小學生拿下百萬首獎!聯發科技第六屆智在家鄉揭曉 蔡明介:推進科技為善的社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