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泰諺在永慶不動產大顯身手 3年半個人累積業績4800萬

吳泰諺在永慶不動產大顯身手 3年半個人累積業績4800萬
吳泰諺在永慶不動產大顯身手 3年半個人累積業績4800萬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台北報導

今年不到40歲的永慶不動產竹北高鐵展毅加盟店東吳泰諺,在房仲業耕耘14年,憑藉著以誠待人的服務精神與堅持不懈的毅力,目前與合作夥伴們旗下已有4家永慶不動產加盟店。2020年加入永慶不動產後,在聯賣系統、科技工具與完善加盟制度的加持下,讓吳泰諺和團隊如虎添翼,3年半來個人累積業績高達4800萬元,且2020和2021連續兩年達成「千萬業績經紀人」,團隊預計明年再開2間加盟店,服務更多客戶、培育更多人才。

畢業於聯合大學環境安全衛生工程系的吳泰諺,本可在竹科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但由於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爸爸在他高二時離世,當時靠著媽媽以2萬元的月薪,將3個小孩辛苦養大。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他決定挑戰高收入的房地產仲介業,退伍後加入有保障底薪的信義房屋。

吳泰諺在永慶不動產大顯身手 3年半個人累積業績4800萬 11

菜鳥房仲2個月喊離職   10年蛻變「成交王」

然而加入房仲業沒幾個月,吳泰諺就後悔了,坦言一切跟他所想像的不一樣。原本以為房仲經紀人只要坐在辦公室裡等客戶上門就好,沒想到需要走上街頭陌生開發、商圈拓展,還要精準掌握商圈和店家特性,這對方向感不佳的他來說十分困擾。他笑說,那時到職2個月就想離職,好在有學長姐的帶領,加上他誠懇的服務態度,慢慢步上軌道,隨著成交件數增加,曾幫屋主賣房還債、度過人生難關,讓他的念頭反轉,反而想留在房仲業工作,幫助更多客戶買賣不動產。

在信義房屋工作半年後,吳泰諺就拿到「新秀獎」,在職10年間多次獲得信義房屋「大新竹區成交第1名」,也獲得「第16屆金仲獎」、信義房屋「全國成交第1名」的肯定,戰績輝煌。但他不因此而滿足,為追求更好的發展,他離開直營體系,和翁皓堅店長及其他信義房屋的同事,一起創立永慶不動產竹北縣三展義加盟店,第1年就締造1300萬元個人業績。

吳泰諺與6位創業夥伴皆是來自信義房屋,團隊自2020年起,以一年擴展1間加盟店的速度,目前已開出4間加盟店。第3間店-永慶不動產竹北高鐵展毅加盟店成立至今剛好1年,業績已達6200萬元,聯賣業績就佔5100萬元,聯賣率飆破8成,成績相當傲人。

吳泰諺在永慶不動產大顯身手 3年半個人累積業績4800萬 13

永慶強大品牌力+行銷力 客戶自動找上門

吳泰諺說,永慶的聯賣制度讓成交速度變快許多,舉例來說,永慶加盟四品牌新竹區的房仲經紀人就有2000多位,相比信義房屋在新竹只有200多位,兩者相差近十幾倍,不管是進案量,還是配案、銷售速度,永慶加盟四品牌都大幅領先。另外,也因為永慶不動產強大的品牌力與行銷優勢,網路來客數多,平均1個月可達40件以上,讓他大讚,在永慶不動產可省下大把開發時間,客戶自己會上門。

除了聯賣制度,永慶房產集團的科技工具也大大提升第一線經紀人帶看效率。吳泰諺說明,像是〈i智慧系統〉與〈行動智能經紀人APP〉,只要依據買方條件進行搜尋,系統會立即配對出符合條件的物件,搭配周邊環境和成交行情的趨勢分析,全台各地物件資訊都能輕鬆掌握,即時回應客戶,展現專業的服務力。

永慶房產集團的產品多元,從土地、成屋、預售都有,接觸客群更廣,讓吳泰諺團隊創造亮眼的業績。除了集團充沛的資源做加盟店的後盾,吳泰諺對於旗下經紀人除了給予心靈雞湯,也會因材施教,設立新秀班培育人才,並透過師徒制指導有潛力的業務,讓每個人都能不斷成長進步、相互激勵,造就今日的好成績。

吳泰諺在永慶不動產大顯身手 3年半個人累積業績4800萬 15

房仲經紀人第一原則-誠實

入行14年,吳泰諺認為房仲經紀人的第一原則就是誠實。無論是屋況、凶宅、成交行情等,他一定會把所知的一切向客戶詳細說明,只有誠實的交流和提供透明的資訊,才能建立起客戶對我們的信任,這是房仲經紀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身為店東,吳泰諺將一半的時間投入店務管理,剩下的時間則服務他個人客戶。儘管管理工作忙碌,今年1-7月他依然交出700萬元業績的亮眼成績,第三個「千萬業績經紀人」應該年底可以達成。他的成功經驗使他經常受邀演講,分享成功之道。他認為,成功的房仲經紀人不僅要誠實,也需要堅持與耐心,這份工作需要長久耕耘、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帶來穩定業績和團隊發展。

提到未來發展,吳泰諺與夥伴們正在新竹市籌備第5家店,希望2024年再開第6家店。目前4家店成員超過百人,隨著店數擴增,目標要再招募50名業務夥伴,讓團隊持續壯大至150人。

照片來源:吳泰諺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47歲華麗轉身 永慶不動產簡仲厚不到半年追上過去年薪

半年賺進2桶金  永慶不動產顏吉毅拼出人生收入新高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