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慢性鼻竇炎病人「這一型」最難治! 長庚研究找出治療新指引

百萬慢性鼻竇炎病人「這一型」最難治!   長庚研究找出治療新指引
百萬慢性鼻竇炎病人「這一型」最難治!   長庚研究找出治療新指引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罹患慢性鼻竇炎的病號眾多,不少人卻是多年看病下來,治療效果一樣不佳。林口長庚醫院今(20)日發表跨科別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針對青少年慢性鼻竇炎治療提出治療新指引,發現若是屬於第二型慢性鼻竇炎,也就是通常會出現鼻息肉或合併氣喘等下呼吸道疾病者,由於預後較差且息肉易復發,最難控制,建議予以生物製劑治療,可獲得有效改善。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醫師邱政洵是結合院內免疫及鼻科醫師黃建嘉及吳佩雯,合作探討青少年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發炎免疫機轉,並分析治療預後,提供慢性鼻竇炎治療新指引。成果已發表於2023年6月頂級耳鼻喉科國際期刊「鼻科學(Rhinology)」。

台灣由於空汙、人口集中,加上海島國家特有的濕熱環境,許多民眾飽受慢性鼻竇炎所苦,國內估計發生率約為3%到6.4%,病人數約100萬人。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建嘉表示,鼻竇是位在頭部內的數個空腔,內部充滿空氣,具有潤溼及過濾吸入的空氣等多種功能,當細菌、黴菌等感染或過敏原刺激,造成鼻竇內襯黏膜的發炎反應或鼻息組織增生、鼻中膈彎曲,阻塞鼻通道或鼻竇,就可能導致鼻竇炎;治療後症狀若仍持續超過12週,就是慢性鼻竇炎。

一旦罹患慢性鼻竇炎,患者常苦於鼻塞、鼻涕倒流、臉部脹痛及慢性咳嗽,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嗅覺及睡眠品質;青少年病患還可能因注意力不足、缺課而阻礙學習。

第二型慢性鼻竇炎最難控制!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佩雯指出,慢性鼻竇炎傳統以有無息肉分為兩大類,但近年歐美學界紛紛以病生理機轉,將慢性鼻竇炎區分為三類,其中,又以第二型輔助T細胞及其相關細胞激素主導的慢性鼻竇炎最難控制,大多會出現廣泛的鼻息肉阻塞呼吸,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合併有氣喘等下呼吸道疾病。

目前針對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藥物治療,以類固醇鼻噴劑為主,輔以鼻腔等張或高張食鹽水沖洗。吳佩雯說,若保守治療不見效,鼻竇內視鏡手術為首選,安全性高,手術去除息肉或發炎黏膜,恢復鼻竇正常的引流及通氣功能,不過,國內青少年接受鼻竇內視鏡手術仍有10到13%復發率,不少青少年直到成年會反覆接受3到5次手術,仍擺脫不了鼻病之苦。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過去15年於林口長庚醫院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的146位青少年病患,發現因復發需再次手術的病患大多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建議在確認為第二型發炎反應後,選擇適當的病患予以生物製劑治療,可強化第二型發炎反應的控制,是更佳的治療指引。

醫師提醒,慢性鼻竇炎患者平常應多攝取水分幫助稀釋黏液,但避免含咖啡因或酒精飲料,也可在鼻根處敷溫熱毛巾或洗熱水澡,增加鼻腔濕度,緩解疼痛,睡覺時抬高頭部,也可幫助黏液排出,緩解鼻塞。

照片來源: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搭車十分鐘「寶寶急產滑出來」 來不及!她一手抱嬰直衝醫院

「XBB」疫苗9/26起三階段開打! 65歲長者最優先、照樣可領500元衛教品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