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民調9月份第三週總統大選3-1】在野三人膠著 市話加手機柯文哲仍領先侯友宜 純市話侯友宜超車柯文哲

【匯流民調9月份第三週總統大選3-1】在野三人膠著 市話加手機柯文哲仍領先侯友宜 純市話侯友宜超車柯文哲
【匯流民調9月份第三週總統大選3-1】在野三人膠著 市話加手機柯文哲仍領先侯友宜 純市話侯友宜超車柯文哲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今年度總統大選民調因各家媒體調查方法不同,導致產出結果不同,讀者無法清楚判斷選情。CNEWS匯流新聞網「匯流民調」持續性公布總統大選民調,採用50%市話併50%手機手機方式,合併2000筆左右樣本;另同步計算1000份市話調查結果,併同公布,讓讀者可以判斷在不同方法之下,產出的結果差異,供民眾自行判斷大選真實樣貌。”

巴西蛋議題發酵,郭台銘宣布副手,選情再起變化,根據CNEWS匯流新聞網最新9月份第三週總統大選「匯流民調」顯示,在純市話調查上賴清德跌破三成支持率,侯友宜則以20.8%支持率超車柯文哲的16.7%。

【匯流民調9月份第三週總統大選3-1】在野三人膠著 市話加手機柯文哲仍領先侯友宜 純市話侯友宜超車柯文哲 51

調查發現,在市話併手機的2,052大樣本調查上,九月份第三週仍以民進黨賴清德領先,獲得28.0%選民支持,柯文哲則以22.6%排名度二,侯友宜獲得16.3%排第三,郭台銘支持率13.7%,另有19.4%未表態。

【匯流民調9月份第三週總統大選3-1】在野三人膠著 市話加手機柯文哲仍領先侯友宜 純市話侯友宜超車柯文哲 53

從9月份郭台銘宣布參選後的三次民調趨勢變化來看,賴清德與上週相比,由28.4%略降至28.0%;柯文哲則從23.4%下滑至22.6%;侯友宜從15.6%上升至16.3%;郭台銘則從13.0%增加至13.7%。

近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國民黨支持者逐漸往侯友宜回流,是侯友宜民調緩步上升的主因,國民黨支持者本次有56.4%支持侯,較上次調查的51.7%略增4.7個百分點;柯文哲在40歲以上支持者,持續下滑,則是民調略減的主因,40歲以上民眾,由15.7%下滑至12.8%。

【匯流民調9月份第三週總統大選3-1】在野三人膠著 市話加手機柯文哲仍領先侯友宜 純市話侯友宜超車柯文哲 55

再從純市話來看,本次調查中,重新計算1,025份純市話後,賴清德仍以29.7%居首,侯友宜則獲得20.8%排名居次,柯文哲支持率16.7%位列第三,郭台銘支持率14.1%,另有18.7%未表態。

從趨勢資料分析,賴清德在三次調查中,都呈現下滑趨勢,由35.4%、31.5%下滑到本次的29.7%;侯友宜則在市話調查中,呈現上升趨勢,由上次的16.1%增加到20.8%,上升了4.7個百分點。

【匯流民調9月份第三週總統大選3-1】在野三人膠著 市話加手機柯文哲仍領先侯友宜 純市話侯友宜超車柯文哲 57

至於柯文哲則從上週的18.9%下滑到本週的16.7%略減2.2個百分點;郭台銘則由上週的10.6%增加到14.1%,增加了3.5個百分點。

民調專家吳世昌表示,從匯流民調的三週大樣本調查來看,本週在「巴西蛋」議題發酵,「郭台銘宣布副手人選」,選情產生些微變化,主要反映在賴清德下滑、柯文哲下滑、侯友宜與郭台銘上升的趨勢。

賴清德的下滑或許受到了在野狂打「巴西蛋」受到的影響,柯文哲則是持續在40歲以上支持者流失導致,郭台銘因副手公布對其有拉抬效果;而在綠、白都失分下,侯友宜則有明顯的上升。

從柯文哲民調分析,柯文哲在「市話併手機」上,雖然仍略領先侯友宜,但卻在「純市話」上,被侯友宜超車;這顯示柯文哲在40歲以下的年輕選票上的優勢,不敵40歲以上持續流失的支持者;如何爭取中、高年齡選民支持,是柯文哲接下來選舉,首要關注的議題。

本次「匯流民調」由CNEWS匯流新聞網民調中心採用電話調查方式執行,調查日期為112年9月15日至16日晚間,以電話訪問調查方式進行,採市內電話與行動電話同步進行,調查對象為戶籍在臺閩地區22縣市,年滿20歲的一般民眾。

本次調查共計完成2,052份有效樣本,其中市內電話完成1,025份,行動電話完成1,027份。市話合併手機調查使用解聯立方程式計算本次調查唯手機、唯市話、市話手機都有的比例,並依電話使用行為的比例進行併檔。

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市話合併手機調查為正負2.16個百分點,調查皆依據內政部公布的最新人口資料,進行戶籍地、性別、年齡和教育程度加權處理,經費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

照片來源:郭台銘、侯友宜、柯文哲粉專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匯流民調9月份第三週總統大選3-2】「郭柯配」或「柯郭配」足以抗衡賴清德

【匯流民調9月份第三週總統大選3-3】在野怎合作?柯前幕僚:柯P罵藍長大 與郭合最不違和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