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看病愛抱怨「為何不開最強止痛藥」? 醫揭背後重大原因

台灣人看病愛抱怨「為何不開最強止痛藥」?   醫揭背後重大原因
台灣人看病愛抱怨「為何不開最強止痛藥」?   醫揭背後重大原因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生病了不舒服看醫生,民眾往往期待「藥到病除」,希望能馬上看到效果,高雄長庚醫院教師培育中心主任陳志弘就觀察,臨床上常見病人有4大用藥迷思,其中就包括了「吃了藥就該馬上好」以及「為什麼不給我開最強止痛藥」等,其實背後都有重大原因。

吃了藥就該馬上好?陳志弘指出,這是第一常見的迷思,病人往往期待吃了醫生開的藥,就能立刻藥到病除,然而沒有藥物是特效藥,所謂的速效,常常只是暫時緩解症狀,醫師若能讓病人知道使用的藥物機轉是什麼,才能避免產生錯誤的期待,病人也不會因為沒有馬上好,落入不停「逛醫院、換醫師」的惡性循環。

陳志弘舉胃食道逆流為例,最快速的緩解方式就是給胃乳或是用制酸劑來中和胃酸,但這樣僅治標不治本,藥效過了就會復發,真正根治的方式是要使用能減少胃酸分泌的藥物,例如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並搭配改變生活與飲食型態,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明顯改善。

第二個常見迷思則是「不開最強止痛藥?」,面對病人最難忍受的疼痛,醫師反而通常不會馬上用強效的止痛藥,而是先處方一般止痛藥,不僅安全性較高,也具有「試探」性質,若能止痛,代表病情不嚴重,如果有更嚴重的疾患導致止痛效果不佳,也不會遮蔽症狀,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陳志弘說,第三是「不敢告訴醫師沒吃藥?」,以糖尿病為例,臨床上看到病人血糖控制不好,醫師需要先了解是不是飲食或規律用藥出了問題,但病人常常不願意告訴醫師自己沒按時吃藥,需要花費時間旁敲側擊才能確認。建議病人可以跟醫師討論自己的難處或擔憂,其實現在的藥物選擇很多,通常可以依據病人的生活習慣和需求來調整藥物。

陳志弘表示,最後一個是民眾往往過度擔心「副作用比作用多?」,有些病人看到藥袋上列出的副作用比適應症還要多,就會擔心害怕,進而抗拒用藥,甚至可能因心理作用,覺得自己用藥後就出現了藥袋上所提示的不舒服症狀。

陳志弘說,藥袋上標示的副作用,是指藥物在臨床試驗時曾經發生過的情形,而非一吃藥就會發生,臨床上選擇藥物一定會先考量病人的身體能否負荷,考量利大於弊才會使用,但醫師仍應提醒病人注意嚴重不良反應的徵兆,一旦發生特定症狀要盡快回診;反之,也有病人誤認副作用越強越有效,容易忽視警訊。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老是使不上力… 他健檢驚見心臟「這指數」飆超高!

乳房X光攝影=一定會痛? 國健署解答趁「一時間點」檢查免疼痛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