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樣雲南有元陽 阡陌交錯如仙境(上)

愛春藍梯田是一處小而美的景區,沒有熟門人領路是很難找到的。

獨家報導文.攝影:涂鳳美

七彩雲南何止七彩?光是元陽那水天一色、光燦奪目的天然屏風——梯田,就足夠讓人流連了。這個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除了海洋、沙漠兩種自然風光外,其他植物、礦物等天然資源都非常豐富,值得花時間去認識它、了解它。

談到昆明,最令人心動的便是壯闊唯美的梯田了。出發前便知道,這將是一趟煙雨濛濛之旅。由於香港轉機的延誤,抵達昆明的時間比原定的晚了許多。而昆明至元陽有三百多公里之遙,以大巴士的行車速度,估計也得六至七小時。加上沿路的測速照相警示,師傅更是小心翼翼。離開市區後,路越來越窄了,在半夢半醒之間,隱約聽見會車、問路的對話。

「吱~」冷不防地緊急煞車,大夥全都醒了。往駕駛座的方向望去,天啊!這能見度也太低了。師傅緊握方向盤讓車子行駛在路中央,因為濃霧籠罩下的道路,除了白色中心線外什麼也看不清。經過近一天的長途跋涉,終於來到名聞遐邇的昆明勝村,入住飯店時已經是凌晨兩點半了。淺睡幾個小時,匆匆用過早餐,映入眼簾的是濕漉漉的地面和濛濛的霧海。

寨子裡的小小世界

梯田見不著,走訪倮馬點村和大魚塘村的少數民族村落,成了當下唯一的選擇。繞了一大圈,見著的牲畜比人還多。偶爾看到一兩位老人家或是小小孩,由於語言的隔閡,他們顯得格外靦腆,特別是看到相機時更是能閃就閃。早些年,寨子裡的居民對於相機是相當排斥的,他們認為這小小的機器會將人的靈魂攫走,尤其是老人家。理由是沒見著一紙一墨,自己的身影就出現在小螢幕上了。隨著觀光的開放,這種情形已改善不少。

這裡的居民鮮少和外界接觸,他們只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但外來的衝擊,卻造成族內的文化慢慢流失。就以傳統服飾來說,男性基本上已經不穿了。從這次造訪的幾處少數民族聚落中發現,除了小孩及中老年婦女外,穿著已經被同化了。途中見一位年輕媽媽,背著她三歲多的兒子,手上還拎著兩大袋剛採收的農作物。輕聲和她打聲招呼,她停在籬笆前說著這兒的生活點滴。
「您那袋子先擱下吧!挺沉的。」

「沒事,習慣了。」她淺淺一笑,黝黑的面孔寫著哈尼族女人的韌性與認命。她說,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寨子,生活圈除了田裡就是家裡,幹活時還得帶著兒子,好吃、好穿的全留給下一代。問她為何兒子這麼大了還得背著?

「他不想走路我就背他唄!沒事。」轉過頭,她給兒子遞上一支棒棒糖,順勢將兒子挪高些,那是一股為母則強的力道,還是當地女人的宿命?雨,又是一陣淅瀝。道別時,心裡還盤旋著她的話語:「我們這兒的(女人)都是這麼過日子啊!」

夢幻藍梯田

外地人常以「七彩雲南」來形容這個省區,的確,除了天然資源豐富,種族也多達五十六個。我們這次造訪的哈尼族人以務農為主,他們崇尚自然,確信萬物皆有靈性,就算一草一木也不輕易破壞。他們認為山有多高,水就該有多高,從谷底到二千米都有梯田便足以證明。

老虎嘴梯田以形似一隻趴著張口的老虎而得名,也是最具特色的梯田景區。

元陽哈尼景區約有一百三十萬畝梯田,每年十一月至隔年三月間,大批遊客湧入其中,感受梯田在日出或夕陽斜射下的波光粼粼,也沈浸在此起彼落的讚嘆聲中。那層層堆疊的滂礡,那櫛比鱗次的縱橫,所承載的除了如仙境般的夢幻,更多的是哈尼族人代代相傳下的曠世傑作。這個座落於雲南省元陽縣哀牢山南部的大片梯田,高低寬窄不一,每一條曲線,都書寫著當地族人因地制宜的開墾模式;緩坡地段墾成大田,坡陡當然就闢為狹小的區塊了。

由於地勢的獨特與坡度的落差,造就了梯田的壯闊,從河谷一路延伸至海拔超過二千公尺的山坡。其中一處的老虎嘴梯田,以形似一隻趴著張口的老虎而頗負盛名。午後三點多了,大夥順著石階往下切了八百米的坡段,才在山腰間找到合宜的看臺。只可惜當天霧氣濃厚,又少了風的助陣,在苦站數小時後,依然等不到太陽露臉,一切盡在朦朧中。

每年的十一月至隔年三月間,是造訪元陽梯田的最佳時節。

還好多依樹善解人意,在晨霧中展現她的另一面風情。據當地攝影人士的說法,一年當中,元陽起霧的日子就佔了大半,特別是初春時節,見到陽光是要碰運氣的。基於此我們摸黑前往,期望能找到最佳的視角。想不到才清晨四點多,門口的購票處已經大排長龍了。

這兒有多層觀景臺,愈高視線愈遼闊。日出時間在七點以後,寒風、雨絲考驗著大夥的耐力,分分秒秒都是期待。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煙霧飄渺中,天地漸漸泛白。那起伏的山巒,交錯的溝壑,綿延的阡陌,如梯的水田,在在都令人瞠目、低迴。每年元宵過後,哈尼族人開始引水入田準備春耕。我們也選在這個季節造訪,和所有的遊客共同見證那天水一色的詩情,與晨霧乍起又退去的如夢似幻。

「出來了,看,上面有光!」我們還陶醉在宛如水紋般律動的田埂之美時,已有人提前將期待的心點燃。朝眾多手指的方位望去,灰白的雲層彷若被咬了一口的棉花糖,瞬間又黏了回去,水田間再次氤氳。一陣風行過後,波光再次交疊,金色的光束蠻橫地投射在如鏡的水面,大夥都醉了,只有快門還清醒著。
離開多依樹梯田,車子循著山路前行,在越來越荒涼的景物中,眼皮也晃得緊了。

「到了,到了!」師傅的嗓門一起,大夥精神全來了。
「太美啦!」又是一連串驚呼。
「後面,後面,大串的光束從樹縫噴出來,動作快啊!瞧瞧那水面的倒影⋯⋯前面,前面梯田的霧散了,快過來!」一群人忽前忽後地捕捉瞬間的躍動,小小的村寨頓時熱絡起來。

這兒是愛春藍梯田,它就在公路腳下,若非熟門熟路很難找到這裡。梯田規模雖不大,但那時而湧起的迷濛,剎那又清澈如鏡的田間,加上遠處隱約可見的村莊,在藍天白雲的烘托下,一大片的湛藍,擁著金色的田埂,偶有民婦背著竹簍穿過,遊客個個拍得如癡如迷,直說這是哈尼族人雕琢得最唯美的藝術品。

「蘑菇」遍地長

哈尼梯田是全國農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但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青壯年開始往外地發展,農村勞動力因而慢慢流失,老人與留守兒童成了村寨裡最普遍的現象。此地少數民族的村寨雖多,人口卻不成比例。不遠處一個石坊上刻著「牛倮普省級安居溫飽村」的寨子,引起我們的高度好奇。

「不要拍我!」剛舉起相機,一位小女孩大聲喊著,防衛性十分強烈。「給我一塊錢!」另一個男孩從巷子口跑了過來,接著二個、三個都說著同樣的話。給了他們幾顆糖,卻聽見:「要這幹啥?要錢去!」小小的年紀,卻背負著大人的價值觀,令人不捨。

哈尼族的民居別具特色,特別是蘑菇房與土掌房。進入牛倮普寨子時,他們正在搭蓋蘑菇房。看見婦女們背磚搬石做盡粗活,男人則悠閒地抽菸嗑牙,此時終於明白剛才那位母親對兒子的訓話了。

城子古村最獨特的建築就是土掌房,而哈尼族男人最愛的就是抽水菸了。

「這兒是母系社會吧?」終究還是忍不住好奇。當地導遊表示,以前的確是,近年來有緩緩轉回父系社會的趨勢,基於生產力的考量吧!他話鋒一轉:「蘑菇房除了外型獨特外,屋內冬暖夏涼是最大的特色,屋頂有四個斜面,是用茅草及竹架搭成的,牆壁則以土石為材料。哈尼族人遷居到哪裡,蘑菇房就蓋到哪裡呢!」

蘑菇房除了外型獨特外,屋內冬暖夏涼是最大的特色。

另一處位於瀘西縣永寧鄉境內的城子古村,也有著自己的故事。經過數百年歲月的洗禮,原貌已不復存在,大部分的居民也遷居他處,它最吸引人的便是「土掌房」了。這種以黃土築牆,竹木為樑的建築,最上一層平台式的屋頂,既是下家的曬場也是上家的院子,這種上下相通又左右相連的建築,四通八達堪稱一絕。

美景需要多少汗水打造?一趟元陽行,看盡哈尼族人雕琢大地的艱辛,也見證了古文化保存的不易,頗有「誰說山裡缺良地五穀雜糧獻聖先」的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