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蛇年之滇王之印與知足小龍金銀壺

陳念舟大師以古「滇王之印」為靈感創作的金銀壺。
陳念舟大師以古「滇王之印」為靈感創作的金銀壺。

吳德亮/兩岸知名茶文化大師

打開司馬遷著《史記》,在〈西南夷傳〉有這麼一段記載:「漢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嘗羌降於漢,漢『賜滇王王印,复長其民』」。說漢武帝在西漢元封2年(西元前104年),出兵征討雲南,滇王拱手降漢,武帝特別在該地設益州郡,封滇國國王為「滇王」,並賜純金鑄造盤蛇印鈕的「滇王之印」。之後且對雲南實行「羈縻統治」,即「籠絡」控制:名義上從屬朝廷,實則由當地原住民首領自行統治。

「滇王之印」以純銀鍛造壺身並以純金印為壺鈕。
「滇王之印」以純銀鍛造壺身並以純金印為壺鈕。

歷經兩千多年的沈睡,純金鑄造的蛇鈕印璽終於在1956年12月,於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古滇文化石寨山」出土而重現人間。印鈕與印身爲分鑄後焊接而成,印台呈方形,印面為2.3厘米見方,高1.8厘米,重89.5公克(約2.4台兩),上有蛇鈕,蛇首昂起,蛇身盤曲且背有鱗紋。印文則爲鑿制,以紅色篆書「滇王之印」四字。由於出土文物與歷史文獻相一致的情況並不多見,因而由中央徵調入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目前雲南省博物館所藏為複刻品)。

壺底仿「滇王之印」之鑿制印文。
壺底仿「滇王之印」之鑿制印文。

至於金印上方的「蛇鈕」,經專家考證為漢代賜予「列侯」的印綬,不同於內臣諸侯王的「龜鈕」,也不同於一般外臣之王的「歸義」印文,又省略了漢代外臣印章規格中的「漢」字,不同於之後東漢光武帝贈與日本的「『漢』倭奴國王」金印。說明滇王既是內臣,又有外臣的地位,不僅見證了雲南古代歷史及《史記》的真實性,更顯示漢武帝對當時滇國的重視,印證《史記》中「滇小邑,最寵焉」的記載,可說是華夏古文物重要的瑰寶了。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之漢代「滇王之印」原件與印文。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之漢代「滇王之印」原件與印文。

就在進入蛇年的第二天,無垢大師陳念舟帶來了兩把以蛇為主角的金銀壺,其中一把銀壺的壺鈕居然與「滇王之印」完全相同,讓我大感驚異。果然是依原樣以9999純金精準鑄造的金蛇(國人習慣稱『小龍』)方印。他表示普洱茶在兩岸崛起並爆紅以來,始終沒有出現過「與普洱茶關聯的相關茶壺設計」,因此某日看到「滇王金印」的訊息,終於激發靈感,為朝思暮想的動念找到了源頭,而有了普洱茶產區元素的金銀壺創作。

陳念舟大師鍛造的「知足小龍瀹茶壺」。
陳念舟大師鍛造的「知足小龍瀹茶壺」。

蛇年的應景之作可以將兩千年前的「大漢聲威」與百多年來的普洱茶結合,顯然陳大師不僅被譽為「兩岸金銀壺第一人」,豐富的學養更讓我輩深深折服吧?重38公克(1.2台兩)焊接在單柄銀壺的壺蓋作為壺鈕,並在壺底以9公克(2.4錢)的金板鏤刻「滇王之印」四個大字,更顯貴氣逼人了。

話說兩千多年前的古滇國並無具體的錢幣,而係以海洋貝殼做為交易,而存放貝殼的器物稱為「儲貝器」,陳大師特別以相同的造型鍛造茶壺形體,與璀璨的金蛇壺鈕同時輝映人間的繁華若夢,可說相得益彰,讓人感受大器中蘊含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他特別取名為「滇王之夢」向古滇國致敬。

「知足小龍瀹茶壺」流暢出水之表現。
「知足小龍瀹茶壺」流暢出水之表現。

趕緊取來武夷山攜回的頂級岩茶「老欉水仙」試試,話說樹齡超過60以上才能稱為「老欉水仙」,開湯後除了醇厚的喉韻與幽香,還要感受悠悠歲月增長的飽和度。大師卻堅持要我將置茶量整整少上一半,浸泡時間也要我從50秒縮為25秒。

半信半疑以沸水熱壺置入茶葉後,已有稠密的花香與焙火香連袂撲鼻而來,暗自嘖嘖稱奇之後,再透過銀壺出湯,完美的水柱拋物線更將香分子與味分子瞬間分解為數十倍的細小分子,口感極致綿密而深遠,傳統「碳焙坑」以龍眼木炭三焙後的火氣全然消失,岩韻顯得更加清晰而不帶絲毫濁氣與澀味。原本「三年成金、五年成寶」方能修成正果的老欉水仙,彷彿在「滇王之夢」壺中提前臻於完美,轉化的功力果然了得。彷彿瞬間進入北宋大才子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的詩中:「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雖仍不免有「休對故人思故國」的鄉愁感懷,也足以讓我沈醉其中了。

陳念舟大師親自以「知足小龍瀹茶壺」試茶。
陳念舟大師親自以「知足小龍瀹茶壺」試茶。

晚唐茶書《十六湯品》早有提及「湯器之不可舍金銀,猶琴之不可舍桐」。唐朝茶聖陸羽也說「用銀為之,至潔」。近代研究則指出:白銀潔淨無味,且熱化性質穩定,不生鏽。用銀壺煮水能使水分子奈米化,將水變細變軟使茶變得更香更醇,不會讓茶湯沾染異味,從而提升茶的品質。因此再取來另一把「知足小龍瀹茶壺」試花香水仙,他一樣僅取一半的置茶量,浸泡時間也縮為25秒,茶湯不僅軟中帶滑,甜而清沁且清晰透徹,水質柔薄爽滑猶如絲絹的極致呈現。

陳念舟大師為「知足小龍瀹茶壺」創作之註解。
陳念舟大師為「知足小龍瀹茶壺」創作之註解。

陳大師說「小龍(蛇)是一個不容易討好的造型,而偏偏是今年當歲,所以花了不少的心血,我有小則註解這小龍壺的創想」。至於以「知足人生」為壺名,他認為人生是坎坷不定的,看似平穩其實很容易翻覆,而小龍這種動物十分安靜,隱藏性最高,所以從另外的角度探討,牠的修行功力是何其的高。因此他在創意上煞費苦心,原先想卡通化和藹可親,但是發現感受不到小龍的真面貌,最後還是把鱗片加了上去,當然開口的小龍,注水的回流功能也著實花了一些功夫,期盼在小龍年大家要用一種知足平和、小心奕奕的態度去過日子,結論是「喝茶何嘗不是最好的生活修行?」。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