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彎」技術 改寫全球能源風貌

scoop文:城國斌(嘉鼎資本管理顧問公司協理、中華投資環境策進會執行長) | 獨家報導1146期(10月份)

1937年,一間名叫史密斯國際(Smith International, Inc.)的公司誕生,這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原本只製造油井鑽頭,沒想到卻在半個多世紀後,引發一場能源革命,完全改寫整個世界的能源風貌。

當時,史密斯國際的主事者發現,與其只賣設備零件,不如賣整套服務,更能獲得顧客喜愛。他們決定瞄準油井鑽鑿領域,透過一連串的收購與技術合作,成為油井開採與鑽探的專家。之後又因為合資關係的牽線,因緣際會,2012年由目前最大的鑽鑿設備服務公司思倫貝謝(Schlumberger Limited)所收購。

斯倫貝謝所要取得的關鍵能力,正是原本由PathFinder Energy Service所研發,而後在2008年由史密斯國際收購後獲得的「水平鑽鑿」技術。早期地底油藏豐富,光是傳統的垂直開採技術,也夠石油公司賺飽飽。然而近年容易開採的油脈所剩無幾,就算知道地底下還有蜿蜒的豐富油藏,這些蜿蜒的油脈就像是被鎖住的寶藏,通常只能「望油」興嘆;所幸,史密斯國際的動態鑽鑿模擬技術,解決這個史上的開鑿難題,順利打開當時正在萌芽的水平鑽鑿市場。

當這項技術一突破,彷彿解開石油世界昔日封印的枷鎖,突然之間,美國本土的石油生產量,突飛猛進的峭上揚。在歐巴馬的任內,美國原油日產量竟然一舉超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贏得全球冠軍寶座。

新技術的開發與商業化,通常不是同一人或組織獨力完成。有些新技術因為無法找到適當應用而被揚棄;有些因為缺乏夠大的市場支撐其商業化;更有甚者,初登場就失敗,被打包封箱塞進地下室,經由某些契機,才一躍開啟某「革命」的鑰匙。頁岩氣革命則非常幸運,與其用「革命」這種有「一夕間爆發」意味的形容詞,不如說是「無數技術演化結合的幸運」更為洽當。

鑽鑿技術的演進

頁岩氣生產能大量商業化,主要取決於兩大技術:水平鑽探技術與水力壓裂技術 (hydraulic fracturing)的成熟。有趣的是,這兩者都不是新玩意。水平鑽探起源於1930年代(第一座水平鑽鑿井早在1941年出現),水力壓裂技術則是在1940年代於美國被實際應用。

但要解開蜿蜒的油脈封印,還需要更多輔助技術。當時這些技術發展緩慢,也還未吸引石油公司的眼光。因為缺乏地底的即時監控與探測數據,就像在漆黑的森林開車找松露,即使鑽頭能深入地底,也不能精準平滑沿著各礦脈,挖出成果。

一直要到1982年,美國當局開始資助天然氣礦脈的相關研究,才獲得地質探測的珍貴數據。這些資料就像探險地圖,在流入私人公司後,為日後一連串的創新,寫下伏筆。而故事中的主角之一,思倫貝謝(Schlumberger Limited),正好就擁有大量資料庫的分析管理能力。

至此,萬事俱全。探測技術、鑽鑿工具、數據監控等科技熟成,終於能進行地底下的複雜鑽鑿工作。可以說,如果光看史密斯國際的獨具慧眼、或是斯倫貝謝在事業上的成功,我們很容易就忽略了創新成功的背後,整個產業革新背後需要有多少資本累積得以在短短數年間迸發出驚人的成果。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