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與金門

文: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圖:王宏男博士提供

末民初當地仕紳位在金沙鎮山后村王敬祥與金湖鎮新頭村陳世望二人,與國父孫中山與金門的關係匪淺。除二人捐資外,尚有不少其他出力追隨者。在董群廉、蔣海波、王柏林(2011)合著的《王敬祥關係檔案選錄》中,董群廉赴日本田野調查在的編者序即指出,「金門華僑追隨國父孫中山革命並不限於王敬祥一人,例如黃肖巖、林則颺、馮啟明、張清泮、陳啟澤……。」與此同時,中央研究研究員朱德蘭(2015、2016)著〈公司領域之間-長崎僑領陳世望〉並著《長崎華商:泰昌號、泰益號貿易史(1862-1940)》,對陳世望有深入的調查研究。就「王敬祥」與「陳世望」依現有的文史調查研究,前者為位在日本「神戶」的「復興號」,後者為「長崎」的「泰益號」,做一整理並說明如下。首先是出身山后旅日華僑的王敬祥。

王敬祥(1872 – 1922)又名敬瑞,出生於1872年1月21日,為十六世二房王孝箱的雙胞胎(敬祥與敬授)之一。因三房王明玉無嗣子,王敬祥過繼給王明玉,成為王明玉之子。其父為王明玉(1843 – 1903),字國珍,幼名孝厘,號明玉,為山后村中堡王家第十六世三房,1870年在神戶海關登記,開辦貿易商行復興號。王敬祥在金門度過童年後,並於1888年赴日,在大阪復興號分店居住,接受日式教育並幫助父親打理商行。

左王敬祥捐款孫中山辛亥革命之收條,右王敬祥先生。蔣海波先生提供。

王敬祥長子王重山在文件箱裡發現一批與許多國民政府人士的信函且不少公函。王柏林為王重山長子,王重山將箱子交給王柏林,並囑咐不能炫耀,且務必謹慎處理箱子裡的文件。當時神戶大學教授安井三吉知道這件事後,推薦將此批文件拍攝成縮微膠卷。後來被一些有識之士發掘出來,特別是松本武彥(日本文部省專門調查員),於1980年後將箱子裡的文件寫成關於王敬祥與辛亥革命,以及孫文與王敬祥關係的論文;後來2001年11月,時任神戶孫中山紀念館研究員蔣海波先生,在台北用中文發表關於神戶華僑王敬祥與辛亥革命歷史事蹟,同時介紹部分此批箱子裡的文件。

王柏林、蔣海波、安井三吉等人,編寫《王敬祥關係文書目錄・翻刻》(非賣品)作為神戶大學附屬圖書館科研成果。這本書是迄今為止,最為詳盡的王敬祥介紹。董群廉、蔣海波、王柏林(2011)由金門縣府經費補助,把神戶大學科研成果翻成中文,並將箱子裡檔案收錄在《王敬祥關係檔案選錄》。其內容大致上可分為二部分捐款?即辛亥革命時期與中華革命黨時期。

辛亥革命時期。1911年12月,上海革命臨時政府滬軍都督府陳其美致函王敬祥,同都督府也以伍廷芳、溫宗堯的名義、軍械科的名義,請求神戶華僑捐款。另外,鄂軍政府駐滬國民義捐局,浙軍政府財政部也向神戶華僑募捐。從王敬祥留下的募捐清單來看,當時已經募得3,700多元。神戶華僑對辛亥革命的支援,得到孫文的嘉獎。南京臨時政府在解散前,曾將捐款清冊回送到神戶成立的中華民國華商統一聯合會。

中華革命黨時期。中華革命黨是孫文等人在東京組建的半秘密革命政黨。1913年7月,孫文等人發動「二次革命」,被袁世凱政府軍鎮壓後,孫文等人逃到日本,1914年9月,在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王敬祥作為主要資金籌措者,參與此次計畫。但是由於計畫不周和經辦人的揮霍,不但起義沒有舉行,而且王敬祥籌集的資金也不知去向,成為一筆無頭之債。至於王敬祥後人對孫中山的記憶?

右後第二排第五位王敬祥先生。蔣海波先生提供。

王柏林(2003)在參加金門大學舉辦的「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上一篇〈金門山后鄉王家三代記 – 一個移民神戶華僑家族的傳記〉亦有明確記載其祖父與孫中山關係與愛國情操表示,「……王敬祥投身孫文的革命運動時,孫文為了在華僑所在的中華會館演說,多次造訪神戶。有時因為肚子餓,祖母會煮芋頭粥讓孫文吃,並調侃地說『革命英雄也會肚子餓嘛!』而機靈的祖母所作的便是金門名產芋頭粥。革命活動時需要籌措資金,但募集的工作就好像要從有孔的篩子下接水,是非常不容易的。以祖父對革命漸增的熱衷程度來看,復興號的基業開始逐漸縮水。不同於曾祖父為了賺錢東奔西跑,祖父卻是為了革命而忙碌。他非常疼愛他的長子王重山,至於祖父如何寵愛他的長子,我手邊都有詳實的證物。資料包括在年輕時在上海,以及當了父親以後在神戶寫給長子的書信。……不管怎麼說,為了支持孫文革命運動,還籌組中華民國僑商統一聯合會。做為會長首要的工作,就是募集革命基金,而且在孫文革命運動最困難的時候,還得保障他的安全。因為義務擔任秘密組織 – 中華革命黨神戶大阪的副部長,所以他的愛國情操自然不言可喻。當時與躲在東京麴町的孫文聯絡,王敬祥是以秘密代號高野英一的名義來接收消息。秘密聯絡不僅要用寄的,還需密使才能不被發現。」同樣跟王敬祥一樣愛國的金門人,還有長崎泰益號的陳世望。

左陳世望捐款孫中山辛亥革命之收條,右陳世望照。金門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先生提供。

陳世望(1869 – 1940)為旅日華僑第二代,為其父陳發興之長男,參與泰昌號貿易(泰益號的前身),並於1901年一起創設泰益號,第二代的經營其規模更甚於泰昌號。《金門日報》一篇〈泰益號帳冊成研究華商史學〉指出,「位在新頭40、41、50、51號民宅可能與泰益號有關,但除了42號民宅,並不是每家都知道有這段歷史。」

據朱德蘭研究整理得知,「陳發興(1840-1908)是金門新頭人,原本與同鄉於1860年在長崎合資開設泰昌號,從事東亞地區的土特產、雜貨貿易,歷經二、三十年的努力,建立了廣大的商業貿易網絡,也累積了豐富的經營利益,於是在1901年獨資設立泰益號。陳發興的長男陳世望、養子陳世科(1875-1952)為人厚道,精通商務,不僅繼承父志,擴展家業,更因心繫祖國,熱心救助同鄉,熱衷參與公益活動,成為長崎僑界的領袖。」

1913年3月孫中山到訪長崎時,當地華僑在福建會館設宴歡迎,並在台階上拍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孫中山坐在第一排,左手邊是長崎縣知事,右手邊是長崎市市長,當時的福建會館會長、陳東華先生的爺爺陳世望便立於合影的第三排。〈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際追憶孫中山在日本的革命經歷〉,網址https://www.cnnews.today/(2022年4月7日)

李仕德(2007)亦曾在論文中指出,「泰益號文書保留了近百年的商業簿記和文件,亞洲類似泰益號型態的華商為數不少,唯獨泰益號保留的文書時間長度夠,內容又相當豐富,成為研究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前期華商貿易史的珍貴史料。泰益號經營的海產商圈遍及東亞和東南亞,在1945年代之前,日本與臺灣的的海產和中藥材貿易,泰益號可能位居第一把交椅。」至於,陳家與當時革命尚未成功孫中山的關係?朱德蘭在〈公司領域之間-長崎僑領陳世望〉與《長崎華商:泰昌號、泰益號貿易史(1862-1940)》有相關調查研究。

朱德蘭(2015、2016)指出,「1912年中華民國肇建,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同年2月溥儀退位,孫文將臨時大總統職位讓與袁世凱,開始督辦全國鐵路建設事業。1913年孫文為籌措鐵路資金,以籌辦全國鐵路全權大使身分訪問日本,2 月13日孫文、戴季陶等人搭乘日本郵船會社之山城丸抵達長崎,商會巨頭蘇道生、潘達初、陳世望齊集碼頭迎接,再送他們搭乘特快車直驅東京。1913年3月14日長崎領事徐善慶傳諭商會,孫文預定3月21日來崎,蘇、潘、陳為歡迎孫文到訪,於福建會館召集會員籌辦下列事項:……。陳世望,金門人,泰益號店主,福建幫正董事兼任商會協理。1913年3月21日孫文訪問團從神戶經熊本抵達長崎,世望與會眾前往車站迎接,接著同赴領事館參加晚宴,22日商會全員於福建會館舉行孫文歡迎會並合影留念。23日孫文一行歸國,商會安排20餘輛車從孫文下榻的旅館出發,僑民揮舞著小旗歡送他們搭乘天洋輪返滬。」

近年來也有陳世望相關報導。陳東華為陳世望孫子是《孫文與長崎》的作者之一。他在2021年一篇名為〈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際追憶孫中山在日本的革命經歷〉指出,「站在位於長崎中華街附近的福建會館門口,陳世望的孫子陳東華說:『包括爺爺在內的日本華僑,很支持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陳東華先生今年七十多歲,經營著日航長崎旅館,是長崎當地的僑領。」

位於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王敬祥故居「大夫第」(左),以及陳列文物:孫中山寫給王敬祥書信(右)。王宏男2022年4月12日拍攝。

揆諸上述,整理發現旅居在外金門華僑在當時顛沛流離、兵荒馬亂之際,都有一種共同的特質,除了透過自己像日本阿信般日以繼夜、辛勤努力累積一定的財富外,更重要是不落人後的愛國情操,願意奮不顧身的拋頭顱、灑熱血,且其後代子孫,並未因其獨特的祖先身世捐款救國而傲視一切、不可一世。從過去董群廉、蔣海波、王柏林(2011)調查研究作者的字裡行間中,隱約透露承平時期,這些隱居在外僑領的後代謙虛與低調態度,加倍受世人尊敬以及佩服。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