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北印度的神秘面紗(一)

迦瑪清真寺是當地居民膜拜及休憩的地方,早晨、黃昏都有大量人潮湧入。

獨家報導文:涂鳳美 | 攝影:涂鳳美

這是一個神牛走大街,人車都得讓牠三分的地方;是一個三餐吃辛辣食物搭配咖哩的地方;更是一個婦女的衣服不剪裁,僅以一條五六英尺長的布料直接包裹在身上,卻依然阿娜多姿的地方。這個國家因為種族過多致使語言難以統一,但百姓卻能和諧共處,如此神秘的所在,絕對值得花時間去探索!

印度人視牛為神,牛隻走在路上人車都得讓牠三分,撞到牛是會被處罰的。
印度人視牛為神,牛隻走在路上人車都得讓牠三分,撞到牛是會被處罰的。

於來到夢想中的國度,一個有著獨特風土民情的地方──印度,第一站先造訪位於紅堡附近的迦瑪清真寺。這座全印度最大的回教寺院,四周以紅砂岩石拱廊圍繞著,寺院設有三個大門,裡頭除了方形塔樓及壁龕外,兩個高聳的尖塔和圓頂最令人矚目。

寧靜與信仰的表徵

午後時分,外來遊客並不多,倒是前來膜拜、休憩的印度居民不在少數。出發前就知道,進入印度的任何寺廟都得脫鞋襪。看著當地人在鴿子滿天飛的廣場席地而坐,輕安自在。相較於外來遊客,連脫了鞋該擺哪裡都是難題,更甭論地上的鴿子糞便該如何閃躲了。寺內每天清晨和黃昏都有人餵食鴿子,尤其是黃昏,一家人圍坐一起,看著孩子們來來回回追逐啄食的鴿子,頓時鴿群齊飛鋪天蓋地。我們拍鴿子,印度人拍我們,也許在他們眼中,這群背著重裝備的人才是景點。

北印度桑格爾木板染布村一隅。
北印度桑格爾木板染布村一隅。

濃眉大眼翹睫毛是印度小孩的特色。一群孩子在一起不但不怕生,還搶著要入鏡呢!但若是單獨一人,就顯得靦腆多了。仔細觀察小小年紀的他們,眉宇間似有股淡淡的憂鬱,淺鎖眉頭是他們特有的表情。迦瑪清真寺占地廣闊,順著寺內走繞,才發覺寬敞的廊道已經成為少數印度人休憩的場所了,他們將墊巾鋪在地上或坐或躺,但卻無人管理令人費解。日落時分人潮漸漸散去,斜陽映照下的迦瑪清真寺,肅穆中透著幾分柔和。離去前,大夥蹲在地上捕捉鴿子啄動的韻律。天色漸漸沉了,剛踏出寺門口,突見紅雲映照萬丈霞光,內心澎湃難抑;快門聲此起彼落,也為第一天的造訪,畫下斑爛迷人的句點。

水洗後的布料直接在河邊的沙地上曝曬或晾乾。
水洗後的布料直接在河邊的沙地上曝曬或晾乾。

在生活夾縫中伸出的那雙手

印度女人除了穿著鮮豔的服飾「沙麗」外,還喜歡配戴不同的飾品。
印度女人除了穿著鮮豔的服飾「沙麗」外,還喜歡配戴不同的飾品。

先來點開胃菜再享用正餐,這樣的旅遊模式是最棒的。就如前往泰姬瑪哈陵前的村落探尋,就讓我們見識到印度居民的隨遇而安。
北印度早晚溫差超過10度,走在清晨冷清的巷弄間,我們不敢東張西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地上,以免踩到神牛糞。早上5點多遠眺泰姬瑪哈陵,但見朦朧一片,不得已只好更改拍攝行程。走進村莊,一大群衣衫單薄的孩子們,正以純真的笑容,秒殺著大夥的記憶卡。
據當地導遊告知,在印度,一個家庭六、七個孩子算是很平常的,有些家庭甚至有十幾個孩子呢!為了生活,鄉下的小小孩已提早學會賺錢,「One dollar」竟是他們和觀光客打招呼的方式,讓人百感交集。而年輕的媽媽抱著出生不到一個月的嬰兒,在遊客面前伸手:「For baby」的畫面更令人鼻酸。這是城市邊陲的部分剪影,同一個鄉鎮,生活落差還是有的。
這個地方村民的生活是簡單的,坐在門前守著小小的雜貨店,雖然難得有客人上門,也不改初衷;或在房子周圍飼養幾匹牲畜,邀鄰居鬥鬥雞,外人看來雖然殘忍,可這是他們唯一的娛樂;又或幾樣水果擺在推車上,站在巷口等著買主上門;幾位婦女一起烤些印度薄餅配上咖哩醬汁、蔬菜泥,就是午餐了,日復一日,這就是村民的日子。

北印度的染整業仍以人工為主,染後的布料載到河邊以人力水洗。
北印度的染整業仍以人工為主,染後的布料載到河邊以人力水洗。

出了村落,見一男子載著一大捆已染色、印花後的布疋往河岸騎去,這些布料全都得經過水洗。一群年輕人抓起布料用力甩打,藉此洗去染劑,接著再將濕的布匹攤在沙地上日曬,這種處理方式頗令人費解,不過卻是鄉下地方難得的工作機會。

愛情與藝術的交融

在拍拍走走間,終於來到名聞遐邇的泰姬瑪哈陵,在入口處,已感受到它的宏偉。用紅砂岩建造的泰姬瑪哈陵正門,上頭的11個小圓頂一字排開。
從另一個角度看它的主體,才發現其實是八角形的。最醒目的是中央圓頂周圍的四個小圓頂,主體的四個角落,各豎著一座尖塔,兩側各有一座清真寺。
同樣由紅砂岩所建造的清真寺,不論地面或上頂,都有整修過的痕跡。從清真寺仰望泰姬瑪哈陵主體,又是另一種風貌。陵墓主體以白色大理石建造,牆面鑲刻著不同的花紋、圖案和經文。入內參觀一定要脫鞋,否則就得套上他們提供的紅色鞋套,但當地人還是習慣打赤腳。
主體一隅有一個小小的門,這是進入陵墓內部的通道,當天遊客實在太多、太擁擠,待不了多久便走出室外。廣場上人來人往,絕大部分是印度遊客。在這兒我們發現,除了穿著飄逸的紗麗外,印度女性喜歡配戴各種飾品。隨著文化的交流,更多的女孩跳脫傳統,以現代感展現自信之美。對年輕女性而言,紗麗不再是她們唯一的裝扮,她們有更多的選擇。
走出宛如時光隧道的長廊,仍感受到愛情與藝術交融的彌堅,這座花了近22年打造的偉大建築,絕不是一個下午的走馬看花所能了解的。

戀戀阿格拉

大地剛甦醒,我們便出發了。在造訪紅堡的建築與藝術之美途中,在遊覽車行經的街頭巷弄間,我發現了印度人民的生活色彩,以及樂天知命的本性。印度人民是熱情的,看到遊覽車經過,不論車內的遊客是否看見,他們都會揮手打招呼,特別是小孩子。從德里到阿格拉大約6小時車程,塞車在所難免。在走走停停的車陣中,隔著車窗觀察當地的風土民情也是一種樂趣。

阿格拉堡雖難掩歲月所留下的痕跡,但至少它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在綠色圍繞下的那片紅更是出色。
阿格拉堡雖難掩歲月所留下的痕跡,但至少它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在綠色圍繞下的那片紅更是出色。

沒有冷氣的舊公車,在近三十度的氣溫下行駛,當地人神色自若。幾雙探索的眼眸,寫滿好奇地直盯著我們瞧,而我的目光卻被另一個畫面所吸引。一部小小的改裝車,裡頭擠了11個人,這樣的景象,不禁讓人為他們的安全捏把冷汗。印度的確很特別,路上人多、車多不稀奇,牛隻處處可見,人車都讓牠三分才是奇觀。印度和臺灣時差為2.5小時,抵達阿格拉堡時,已經是下午3點鐘了,大夥直接到公眾大廳等待,期望能看見不一樣的印度日落。
公眾大廳的外觀,並不十分出色,但那層層堆疊、有序有順的雕工,卻讓我們流連忘返。公眾大廳的後方有一個小門,由此可直通樓頂。看到牆面上遊客所留下的污痕,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到此一窺淒美的愛情故事?與八角塔遙遙相望的,就是泰姬瑪哈陵了。這座由沙迦罕國王,為其皇后慕塔芝所費心打造的曠世建築,不僅見證了偉大的愛情,更為印度締造了新世界奇景。

北印度阿格拉堡。
公眾大廳的外觀,並不十分出色,但那層層堆疊、有序有順的雕工,卻深深地吸引著遊客的目光。

在阿格拉堡,遊客喜歡透過不同的角度眺望泰姬瑪哈陵,但不論怎麼看,都很難體會沙迦罕國王晚年的孤寂與淒涼。阿格拉堡雖美,仍難掩歲月所留下的痕跡,但至少它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我們下塌的旅館,雖然古老,卻帶給人迥然不同的感受。新有新的風華,舊有舊的寶藏,這就是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