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閩南、宗族與金門戰地文化之芻議

文: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圖:王宏男博士提供

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明初改今名。又有蒼浯、浯江、浯海珠別稱,紫峯文集做吳洲。金門之得名,始於明江夏侯周德興。洪武二十年,周德興於此築城,名之曰金門城。在西元十四世紀末「金門守禦千戶所」設置後,「金門」二字,從專指「金門城」逐漸被「金門島」給取代,甚至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金門設縣,「金門縣」成為此區代名詞。十六、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荷蘭人稱之為Quemoy,今名為Kinmen。

史載西元四世紀,金門地區已有漢人移居至此,閩南文化隨之移入金門,居民在此慘澹經營,既是避禍而來,又逢倭盜侵襲,遭受遷界之苦與天災之變,直至二十世紀中期,在冷戰的國際情勢逼迫下,遂成為全球重要戰略要地。即使面對八二三炮戰,強大、嚴重的軍事威脅與生存壓力,也是不屈不饒未曾妥協的奮勇對抗,直到晚近解除戰地政務,始與福建晉江通水。金門人追求生存與和平的積極態度與普世價值,千百年來始終如一。金門宗族文化,則是維繫此一關係的核心。

近二十年來觀察金門文化研究,從論文集百來篇文章中,不難發現主要研究漸趨向「閩南文化」、「宗族文化」、與「戰地文化」三類。翻閱論文集、參加研討會與查閱相關文章後綜合感想,研究發現閩南文與宗族文化為題之文章有交互重疊性,也就是說在閩南文化研究研討會中出現的文章,亦可能在宗族文化出現。

2021年10月14日,東沙聚落祠堂辦理一年一度祭祖吃頭活動,左一圖顯示的是祭祖儀式、左二是人們於宗祠廣場焚燒金紙,右一則是東沙王氏宗親基金會王建華董事長頒發感謝狀予王志雄、王傅憲父子,表彰他二人的熱心公益。(王宏男提供)

由於論文集文章篇幅過多,以下從幾本論文集中舉幾篇較具代表性,如施志勝(2016)〈閩南文化在金門:宗族文化和民間信仰的觀察〉、王水彰(2016)〈明代金門先賢與內陸的關聯〉、李豐楙(2004)〈禮生、道士、法師與宗族長老、族人:一個金門宗祠奠安的圖像〉、宋怡明(2004)〈祠堂、村廟、衙門:簡論明清時期福州地區民間信仰與文化整合〉、許振義(2015)〈新加坡華人宗鄉會館的轉型〉、賴郁如、黃賢強(2015)〈新加坡島國的客家會館:類型、特點與歷史發展〉、吳劍隆(2007)〈鄭成功與閩南文化的傳播〉、廖慶六 (2007)〈試論金門家廟文化景觀〉、阮玉詩、劉俊英(2012)〈越南金門人與他們的社會〉、林正珍(2012) 〈消失中的「閩南」意象──金門人在臺灣的社會文化在建構〉、陳仕賢(2014)〈鹿港金門館之研究〉、潘碧絲、林德順(2014)〈馬來西亞吉膽島金門社群族群認同和原鄉認同初探〉等。

 

表 1 近年來三種文化論文集產出

閩南文化 宗族文化 戰地文化
李金振,2004,《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陳益源,2009,《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文學系、金門文化局;楊加順,2007,《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陳益源,20011,《成功大學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樂學書局有限公司;江柏煒,2011,《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江柏煒,2013,《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唐蕙韻,2015,《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境外分別為余兆平、林蔚文,2011,《海峽文緣‧廈門論壇論文集》,福州:海風出版社;陳篤彬、林華東,2016,《閩南文化探索: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成立三十周年暨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順德,2012,《金門宗教族文化》,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會刊:第九期;陳順德,2011,《金門宗教族文化》,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會刊:第八期;陳順德,2010,《金門宗教族文化》,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會刊:第七期;陳順德,2009,《金門宗教族文化》,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會刊:第六期;陳順德,2008,《金門宗教族文化》,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會刊:第五期;陳順德,2007,《金門宗教族文化》,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會刊:第四期。 江柏煒,2011,《福建省金馬歷史回顧與展望學術演討會》,金門縣: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江柏煒、王秋桂,2015,《歷史島嶼的未來:2015年金門歷史、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寧鄉:金門國家公園;王秋桂,2004,《金門歷史、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施合鄭基金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以上研究產出都有一共同特點,就是以「宗族」、「僑鄉」、「信仰」集結而成金門式的閩南文化。而文化的研究本身就是人類記憶與生活的軌跡,可以探索推進人類社會創新與進步的一項科學活動。特別是文化的研究與每個人生活密切相關,關注於我們日常生活密切關係的重大問題。其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生活的社會,還能為我們提供與外界社會乃至於世界之間聯繫的橋樑。

根據陳支平與徐泓(2009)《閩南文化百科全書》指出閩南區域文化應含有以下六項特徵:一、核心與邊陲的文化變異;二、多元複合的人文性格;三、冒險與打拼的進取精神;四、異軍突起的文化學術;五、歷久不息的鄉族觀念;六、豐富多采的民間信仰。從地理學概念而言,金門位在福建省東南方的廈門灣內,西與廈門島相對,東隔著臺灣島相距150浬,原屬福建省同安縣,於民國4年單獨設縣,總面積為150.46平方公里。這六項特徵與金門上述研究產出不謀而合,也就是說金門早已鑲嵌在閩南文化的世界裡。

筆者於2021年拍攝,地點位於金門縣烈嶼鄉三民主義萬歲牆。左圖中位於筆者右後方者是就讀於中正國小二年七班的大兒子王猷仁、左一是念金城幼稚園小藍班的小兒子王猷中;右圖是我們父子三人於烈嶼鄉陽山公園「毋忘在莒」前的合影。(王宏男提供)

至於後者以戰地文化為題的研究,在民主的堡壘與建構下,具有它的特殊性,與前二者閩南或宗族文化,任一重疊性並不高,也就是說戰地金門在地理位置上,相較其他閩南地區具有獨特性或特殊性。如同哈彿大學教授宋怡明(Michael Szonyi)在他的著作《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提到「美國人和臺灣人總是問我,為何要研究這樣一個蕞爾小島?當他們跟我說金門太小,不值得研究時,我的回應是『金門雖小,卻無比重要。』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象徵,曾被稱為『亞洲的西柏林』和『中國的奠邊府』。冷戰期間,人們認為它是自由力量對抗共產主義的前哨站;或被喻為是關鍵的第一張骨牌,一旦倒下,就預示著自由世界的崩毀。」因此,近年來還是有少數幾篇以金門戰地為題的研究,但數量還是遠遠不及閩南文化與宗族文化的研究,顯示地方政府經營與文史工作者對閩南、宗族與僑鄉文化研究濃厚興趣。

 

表 2 在2010年前後以金門戰地文化為主研究產出

2010年以前 川島真(2008) 〈1949年前後的連續與斷絕〉、戴振良(2006) 〈從日八二三戰後論金門的戰略地位與發展〉、鄭傑光(2006)〈1949年臺海危機金門戰役的歷史教訓〉、田立仁(2006) 〈民國卅八年金門保衛戰期間李良榮將軍運用裝甲兵之研究〉、楊孟珠(2008) 〈雙鄉視野與戰地記憶:黃克全的金門書寫〉
2010年以後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2015)〈從日文資料來看的日據時期金門〉、江柏煒與林美華(2015)〈聲音的記憶:金門的戰地廣播及其影響〉、楊樹清(2012) 〈草根媒體衝刺軍管戒嚴網-以《金門報導》社區報為例觀察金馬解嚴前後社會力量〉、劉名峰(2014)〈地權治理的道德形式及其變遷-以戰地政務前後的金門為例〉、宋怡明(2011)〈金門在前線:1949年以來地域政治、兩岸關係和地方社會〉、林泉忠(2011)〈「邊陲東亞」之「國家」意象:「現代」雙重體系夾擊下沖繩與金門的他律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筆者於2018年在大膽島拍攝,左圖的左一是臺中市大甲高工主任劉志文博士、左二是家父王建華空軍退役少將;右圖筆者於在大膽島瞭望臺之「還我河山」前留影。(王宏男提供)

相較上述三種文化,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始於2006年11月11日第一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其主題研究相對廣泛且多元,不僅融合了閩南、宗族、僑鄉與戰地等文化。比較前七屆「表2」發現其內容涵蓋了金門人文、歷史、社會、宗教、信仰、語言、族群、民俗、藝術、移民、戰史、文學、生態、社區營造等主題。最近的一次「2020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得標,似乎受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延期辦理。

 

表 3 第一屆至第七屆《金門學》之發展

項目 第一屆 第二屆 第三屆 第四屆 第五屆 第六屆 第七屆
主題 (一)金門采風、(二)金門戰略、(三)金門經濟、(四)金門戰役、(五)閩南文化 (一)海洋、加國與離散、(二)近代臺灣體系下的金門、(三)金門宗族與身份移動、(四)歷史記憶與金門想像 (一)地理空間、(二)宗族鄉誼、(三)移民變遷、(四)創意產業(五)社區營造 (一)金門人文、(二)歷史、(三)社會、(四)宗教、(五)語言、(六)文學、(七)族群、(八)民俗、(九)藝術 (一)金門人物世族、(二)明清乃至戰後金門歷史發展脈絡、(三)海外南洋金僑人物與社團活動、(四)金門文學以及金門民間信仰與習俗、(五)金門藝術文化乃至金門如何從文化創意另闢新機 (一)跨國閩南文化、(二)移民歷史、(三)金門的歷史與文學、(四)金門信仰、(五)宗族與僑鄉(六)社會變遷 (一)金門古代科舉文化、(二)金門現代文學外譯、(三)金僑興學、(四)兩岸交流、(五)語言文化、(六)軍事工程、(七)聚落建築、(八)文資保存、(九)生態教育、(十)城鄉建設
時間 2006年11月11-12日 2008年6月14-15日 2020年11月13-14日 2012年10月5-7日 2014年9月16-19日 2016年11月26-27日 2018年11月16-18日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上,近年來以金門為題的研究產出,從過去篳路藍縷到今天璀璨明珠,從過去的不看好,到研討會冠蓋雲集,以及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源源不絕,不得不肯定受力於金門縣府文化局大力支持,才能有如此豐富成果。特別是「金門學」研究,兩岸三地與南洋一代學者,不辭辛勞受邀與會,如「2016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即此。期待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能永續不斷,更多年輕學者投入金門研究,讓世界都能見得到「亞洲的西柏林」和「中國的奠邊府」。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