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次遇上美中關係緊張,便會把《上甘嶺》之類的「抗美援朝」電影拿出來放一遍壯膽,這兩年關係緊張到超越以往,於是不惜找來徐克、陳凱歌等著名導演,耗費十幾億巨資拍了部史詩級大片《長津湖》,頌揚解放軍當年幾乎圍殲從無敗績的陸戰隊第一師,打到美軍韓國東線全面倉皇撤退的光榮戰績。
實際上,中共多年來不斷播放歌頌的「上甘嶺」戰役,只是韓戰後期的一次中小型戰役,爭奪的不過是幾個山頭。韓戰初期,解放軍以志願軍名義進入北韓時,同時在西線贏得清川江戰役,幾乎殲滅美軍第二步兵師;在東線贏得「長津湖」戰役,打得陸戰第一師從興南港撤退。這兩個戰役都打到美軍減員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一路撤回38度線以南,把麥帥自仁川登陸以來贏得的戰果全部吐出來,定下了往後兩年多,雙方都僅能在38度線附近僵持進退的格局。
在美國記者大衛·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所著的《最寒冷的冬天》(The Coldest Winter)一書中,對這些戰役細節都有相當精彩的描述,不多在此贅述。有意思的問題是:掌握完全空中優勢與地面火力優勢的美國的王牌師,怎麼會栽在「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手裡?而且此後七十年都被中共拿來說嘴?中國軍隊真有那麼強嗎?
究其根本,美軍的失敗幾乎全來自「輕敵」二字,共軍的勝利也在於抓住了美軍的輕敵心理,在不可能的地方出現不可能的數量,完全奇襲美軍。美軍全賴紮實的訓練、精良的裝備,與將領及各級幹部強韌的心理素質,才得以保全部隊慘烈撤退,沒有像國共內戰中國軍一般被包圍全殲,或轟然潰散。
從仁川登陸後便覺得自己是個神的麥克阿瑟,根本不認為中共敢派軍參戰。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得,曾是麥帥的參謀長,經常開口閉口就是「那些中國洗衣工」,也不認為前方會有共軍大部隊威脅。當前線發現若干共軍出沒而不得不承認中共開始介入時,麥帥的情報部門認為頂多約二至三萬共軍進來,實際上已經有三十至四十萬共軍越過鴨綠江進入北韓,準備戰鬥。只有長津湖陸戰一師指揮官史密斯少將覺得,後方僅依賴單薄一條公路補給,讓他神經緊張。
這種樂觀氣氛也傳至基層部隊,感恩節火雞已經運到了下隅里第一陸戰師的廚房,軍士們奔相走告,應該聖誕節前就可以結束戰爭回家了。沒有人察覺附近山裡有共軍在監視他們。
這些共軍是怎麼躲過美軍縝密的空中偵察呢?一是輕裝急進,只帶隨身彈藥與炒麵,沒有長長的補給線,也就難以發現。二是所有人棉襖反穿露出白色內裡,或披上床單,一聽見美軍軍機臨空就趴在地上不動,空中美軍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三是晝伏夜出,小部隊分散行軍,沒有集結的大群目標。四是用某種笛音或哨音作為連絡訊號,沒有無線電跡訊。美軍飛行員曾說,低空飛過山谷時常聽到一種奇怪的音樂,後來才知道那是共軍通知美機臨空的方式。
韓戰東線共軍的指揮官是三野九兵團宋時輪,他是參與過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的老將,深知美械師最怕的就是山地。於是他的戰術跟孟良崮圍殲整編74師張靈甫的戰術一樣,先切割美軍成為一個個山頭,再分別包圍起來,用夜戰衝鋒全力殲滅。1950年11月27日前,宋時輪調集了大約十五萬人,像無數爪子一樣,伸向第一陸戰師及31特遣隊約三萬人的前後左右,27日下午時間一到,全線發起總攻,打得美軍措手不及,四面八方都是槍砲大作,各地戰報同時擠進指揮部,整條戰線手忙腳亂。
後來的故事大致上都知道了。最東邊的31特遣隊被圍殲擊潰,指揮官陣亡,北極熊團團旗被俘,至今還在中共軍史館中展示。第一師被切成五部,史密斯下令各部向下隅里集中,邊打邊撤。下隅里修了條臨時跑道,把傷兵先撤出去,彈藥補給送進來。然後帶著全軍「向後方攻擊前進」,修復被炸斷的咽喉黃草嶺水門橋,走到興南港撤離。第一師戰鬥傷亡約 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戰鬥減員(凍傷等)。31特遣隊約3,300人,傷亡約2,200人,幾乎全滅。
那中共方面呢?官方戰報說長津湖戰役戰鬥傷亡約19,202人,非戰鬥減員(凍傷等)約三萬人,實際傷亡數字可能更高。美中傷亡交換比約為1:10,中共元帥劉伯承後來承認,中共是用一個兵團包圍美軍一個師,既沒殲滅,亦未擊潰,還放他成建制撤出,卻付出十倍傷亡代價,只能算是「慘勝」。
此後韓戰的過程,便宛如一場熊與象的戰爭。美軍一進山區,就被老共分割包圍與反斜面工事陣地搞慘,「范弗里特彈藥量」(九天三十六萬發)的火力,在山地也難發威。老共一下平地,便被老美的戰車、火砲、空軍擊碎,後勤補給與火力跟不上,平地也無處可藏,失去奇襲優勢,就算打得下來也守不住。
「清川江」、長津湖、上甘嶺等韓戰戰役雖已是七十年前往事,但仍是軍事史上很好的教材,且讓我們看見美軍與共軍各自的特性與優劣所在。美軍的優勢是其裝備與訓練的精實,共軍不怕死的戰鬥意志是其驕傲所在。雖說今日共軍裝備訓練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但愈現代化也就愈承受不起這種浪費人命的打法。
老共大力拍電影宣傳《長津湖》,一方面是給自己人打氣,你看,當年共軍小米加步槍也能打贏美帝,現在更沒問題。另方面無非是想喚起中國軍隊不怕死的人海戰術傳統精神,讓中國在未來可能的美中熱戰中有更高的心理承受力。不論如何,這部電影都代表中國政府已經在準備打一場熱戰,不論老美想打不想打,中國都準備好開打了。
但是,真實的長津湖戰例告訴我們,老美沒有中共宣傳的那麼好打。長津湖與清川江之所以能打得美軍落荒而逃,靠的全是「奇襲」,而這個「奇襲」完全建築在美軍自己的「輕敵」之上,再輔以地形的優勢。當敵軍位在一馬平川又警戒森嚴時,共軍的傳統優勢難以發揮,再多的宣傳與心理驕傲,也頂不過現實的彈藥火力與人力素質,只能等上到戰場才能見個真章。
所以,我們不該再迷信什麼美軍萬歲、國軍無敵、中共不敢渡海這種自壯聲勢的口號了。所有軍隊自招其敗的第一原因就是「自大輕敵」。務實分析兩岸軍力優劣,設計可行的戰略戰術,佈建戰爭所需的資源與人力,並在心理上,讓臺灣人民有在必要時挺身作戰的心理素質,才是我們現在必須加緊腳步經營的國家安全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