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6日,德國將舉行2021年聯邦大選,這意味著長達十六年的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時代的結束,並預示她所推行的與中國「接觸」的政策將面臨調整和改變。
幾個月前,民調顯示德國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支持率最高達到28%,高出執政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簡稱『基民盟』)/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簡稱『基社盟』)的24%,成為民意支持率最高的黨派,讓綠黨勝選組成新政府的期望大增。綠黨的獲勝意味著,德國今後將在其對華政策上出現大的轉變或調整,一改迄今為止較為溫和的姿態。因為,綠黨在對華政策上相較於其他政黨都要強硬,對默克爾溫和的對華姿態不滿。
在外交路線上,對於中國、俄羅斯或者白俄羅斯的反對派力量,綠黨將保持一貫予以公開支持的立場。在香港法治、新疆維吾爾人權等問題上,綠黨對北京一直發出強硬的聲音。綠黨總理候選人安娜萊娜·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曾表示,她期望德國對中國的全球野心採取更強硬立場。貝爾博克認為,歐洲必須確保來自強迫勞動的產品不會進入歐洲和德國的市場;歐盟是一個價值觀聯盟,應該對中國的行為採取相應的強硬行動;如果中國政府要求中國公司(如華為)傳遞歐洲的數據和信息,歐盟就不能在歐洲的基礎設施中安裝這些製造商的產品。
可是,近來貝爾博克所出的新書被他人譴責有「抄襲」的嫌疑,她的民意支持率便大幅下降。目前的民調顯示,綠黨的民意支持率在17%左右。這讓綠黨成為本屆大選中第一大黨的前景不在,貝爾博克當選為德國總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從目前的民調來看,不大可能再出現由兩個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因為最大的兩黨基民盟/基社盟(20%)和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25%)的民意支持率加起來都不到50%,新政府很大程度上會是由三個黨組成,其中一般少不了綠黨。因此,不管哪個黨當選組閣新一屆政府,綠黨都可能是其中的一員,柏林對華政策或多或少都會進行調整,默克爾式的溫和策略將面臨挑戰。
之前,針對穆斯林維吾爾少數民族受迫害,歐盟曾對中國採取制裁行動。27個成員國的外長們在布魯塞爾決定,對那些為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穆斯林壓迫負有責任的人採取懲罰措施。制裁名單上有四個中共黨和地區的代表以及一個組織。制裁規定凍結有關自然人或法人的所有資產。被制裁者被禁止進入歐盟。對此,中國相繼對十個歐洲人和歐盟中的四個機構實施了懲罰性措施,還對柏林的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採取了制裁措施。這讓歐盟停止了歐中貿易協議的審議。中國對歐盟和德國政治家的制裁,導致德國政界(不分黨派)和社會(包括智庫、媒體)對北京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柏林智庫GGPI(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負責人托爾斯滕·本納(Thorsten Benner)呼籲,新的聯邦政府應當「對北京的內部和外部侵略採取明確立場,且絕不能屈服」;新政府必須「在與北京的系統競爭中,集中精力提高德國和歐洲的競爭力」;德國必須通過開放其他市場來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必須通過統一的歐洲立場來抵制北京的威脅。
相對於綠黨,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在對華政策上則比較注重平衡,反對脫鈎和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儘管歐、中互相制裁已導致其態度更趨強硬。基民盟/基社盟總理候選人阿明·拉舍特(Armin Laschet)是默克爾選定的人選,如果他當選總理料不會在對華政策上採取根本的改變。在他看來,外交政策就是外交,即使中西方關係複雜,德國也要始終保持對話。同樣,社民黨候選人奧拉夫·舒爾茨(Olaf Scholz)也反對與中國脫鈎,認為那種德國聯邦議會的決定會促成明天中國發生變化的想法是一種「自大的幻想」。即使綠黨在對華問題上最具進攻性和強硬,其總理候選人貝爾博客也承認,中國是一個如此龐大的新興經濟體,歐洲無法完全將自己與它隔絕。
面對中國,德國長期以來一直在踐行價值觀和利益之間的保持艱難的平衡。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被納入德國股票指數 DAX 的 30 家公司平均有 15% 的銷售額來自中國。今年,中國對德出口增長21.6%。 中國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增長了 17.1%。由於與中國在經濟上的緊密聯係,不管哪個黨在大選中獲勝,新一屆的德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任將面臨如何保持艱難平衡的挑戰。柏林與北京關係的變壞,主要因為中國在政治上變得更加專制,與西方的製度和價值觀越來越具衝突性。另外,德國還被夾在美國和中國競爭的前線之間:一個是最強大的盟友,一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這兩大世界強國正在發生激烈衝突。在美國人看來,綠黨的主張和立場更接近華盛頓。法國則更看好基民盟的候選人拉舍特。
從美中衝突和中西方制度和價值觀對立來看,不管今後由哪幾個政黨組成新內閣,德國對華政策都會有所變更。在中國人權、少數民族、南海和臺海等問題上,德國會發出更多、更強硬的聲音。在科技、投資和產業鏈等領域,柏林將著手更具保護性的政策調整。然而,在與中國的系統性競爭中,德國將在經濟利益和價值觀衝突之間繼續實現某種基本的平衡。一個標誌性的實例是,德國派巴伐利亞號護衛艦(Frigate Bayern)於8 月 2 日前往印太地區,象徵性地表達對民主和法治的支持,但該艦則只在安全距離內通過中國在南海和臺灣聲稱擁有主權的海域,「使用通常的貿易路線」以避免對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進行任何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