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針對基隆電廠改建後兩部新燃氣機組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預估為623萬公噸,相較過去四部燃油舊機組約1295萬公噸,碳排大幅減少一半以上的議題,環境部長彭啓明今(26)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指出,基隆原本就持續降載以減少污染,排放量一直持續下降,不過由於原先的排放量本身就很大,因此在整體而言,即使發電量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僅為原來的一半。
彭啓明表示,未來新的燃氣機組,發電量增加,但碳排量卻減少了一半,空污排放量也更為下降。他也強調,不能以已經降低的舊排放數據與未來的全新設施相比,這在標準比較上是不符合原則的。
彭啓明指出,目前國內火力發電以燃煤與燃氣為主,其中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係數約為0.7至0.8,而燃氣則約為0.3至0.4,視來源及設計設定而定,因此整體來看,燃氣在空污與碳排上的表現確實較燃煤大幅減少。
彭啓明表示,全世界許多國家已朝燃氣發展,例如新加坡約95%電力來源是天然氣,燃氣發電成為其快速的能源轉型方式。他也提到德國的燃氣比例約為3至4成,台灣地狹人稠,再生能源的發展在近年雖有進展,但仍受土地限制影響,期盼再生能源在未來可以加快成長,成為我國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
針對核能議題及碳費制度表示,彭啓明表示,能源政策屬於經濟部管轄,而核能則由核安部會負責,環境部僅涉入與環評相關事務,例如核能除役與乾式儲存槽設置的環評程序。目前早期的核電廠並未納入環評範圍,但除役與儲存設施則屬於環境部需參與的範疇。
彭啓明指出,因應淨零碳排政策,他曾與能源部門共同討論核能減碳效率的可能性,但目前法令修改與朝野共識取得極具挑戰性,尤其是關乎核安法的修法。此外,核電廠本身的地震斷層、設備老舊風險與高額花費也是推動延役或重啟的重大關卡,因此未將核能列入2030、2035年減碳路徑的考量中。
彭啓明坦言,許多民眾認為修法後便可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後續還有更多難關要突破。即便在國際間有些國家將核能視為擴建項目(expansion),但也有國家選擇停止發展核能。他表示,台灣在當前條件下推動核能面臨複雜科學問題與高額成本,若要進行延役或重啟,尚需整體社會建立共識與科學依據。
對於新型核能技術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彭啓明指出,美國最快的SMR項目預計2030年才能投入商轉,目前開發成本已達105億美元,僅能供應幾百MW,若台灣採行類似計畫,時程與成本同樣不容小覷。他強調,即便新型核能技術未來有可能成熟,也難以接續現有電廠除役後的供電空缺,因此不宜誤以為核能可立即解決能源問題。
另外,彭啓明談及加拿大碳稅制度為例,指出該國對燃料與企業實施兩種碳稅,燃料稅部分占油價約一成,約每公升5元台幣,而企業則採類似我國碳費制度徵收碳排費用。他表示,加拿大近期取消燃料稅部分,而企業碳稅仍保留,顯示政策考量民眾感受與經濟壓力。
彭啓明補充,加拿大實施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並由各省執行,未來台灣亦應發展類似機制;目前我國碳費為每噸300元,但國際平均為2千至3千元,與市場減碳成本存在極大落差。他坦言,若要大幅調升碳費,壓力極大,期望透過總量管制與市場交易機制,尋求願意減碳的企業參與。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