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新北之戰2-1】基層挺劉和然夠格選市長 里長回憶一事讚「做足功課」心懷新北藍圖

【2026新北之戰2-1】基層挺劉和然夠格選市長 里長回憶一事讚「做足功課」心懷新北藍圖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儒/新北報導

2025年初隨著各黨要角動作頻頻,下屆新北市長選舉也逐漸升溫,國民黨最受矚目的2位熱門人選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與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的動向,頗受基層關注。對於目前李四川呼聲似乎較高,新北市深坑區埔新里里長游貫中分析,李四川擁有豐富的行政經驗,以「工程專業、務實」形象見長,但群眾魅力與地方熟悉度可能相對不足;相較之下,劉和然深耕新北,對地方需求熟稔,並具備更強的口才、接地氣,一定夠格參選新北市長。

談起李四川,游貫中稱讚其具備豐富的工程背景,曾在台北、高雄、新北等地擔任副市長,行政歷練完整,而最為人知的政績,是擔任高雄市長韓國瑜時期的副市長,協助處理基礎建設問題,包括道路施工、下水道改善,成效顯著,讓李四川累積「專業、務實」的形象。他指出,李四川的行政歷練豐富,特別受到年輕市民認可,被認為是「肯做事」代表。

不過,游貫中也點出李四川的潛在問題,由於李長期待在公務官僚體系,群眾魅力與口才可能相較薄弱,再加上每個地方耕耘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反對的聲音較少」,但這也可能代表李四川對於新北各區不那麼熟悉,將會為選戰埋下變數。

【2026新北之戰2-1】基層挺劉和然夠格選市長 里長回憶一事讚「做足功課」心懷新北藍圖 26

「在政治選戰中,光會做事還不夠,口條與群眾魅力也很重要,而劉和然一定夠格參選新北市長。」游貫中則強調,劉副市長優勢在於深耕新北市多年,曾擔任教育局長、環保局長,後來升任副秘書長、副市長,對於新北市各行政區的需求相當了解。他直言,「劉和然的口條與群眾魅力更勝一籌,這對於選舉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條件。」

地方連結度方面,游貫中提到,過去曾向劉和然提及埔新里面臨的住宅及北區贓物庫問題,劉竟能在自己未提及細節前,便直接點出問題核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劉副市長當場回覆,最好方式是遷移北區贓物庫,並拆除圍牆,改建為集合式住宅、活動中心、運動中心與行政大樓,並規劃捷運輕軌S5站作為交通樞紐,「這樣最剛好」。

「代表劉副有做功課!」游貫中對劉和然的臨場反應表示驚艷,這代表其心中對新北各區的藍圖規劃相當清楚,地區的可行性、延伸性都有考量在內,這也是身為一位新北市長候選人的必備能力。

另一方面,游貫中則坦言,自己不能說李四川對深坑區或新北各區的了解程度到哪,「畢竟目前還沒看過他本人來過,所以我無從比較」;他強調,選民重視的不只是行政能力,絕對還包括候選人對地方發展的願景與落實程度。

【2026新北之戰2-1】基層挺劉和然夠格選市長 里長回憶一事讚「做足功課」心懷新北藍圖 28

新北市調解會總主席林志忠表示,劉副市長嫻熟市政,從台北縣時代就開始服務,一路到新北市,且經歷過3個縣市長,對新北市的大大小小都非常了解,如果他能夠延續接棒執政,對新北市是好事,「我們非常支持,也樂見其成」。

新北市三重區光輝里里長吳松春也表示,劉副市長是教育出身,很重視教育,後來接了環保局,很關心地方,每次看到他都笑咪咪的,跟里長打成一片,互動非常好;他從基層做起,歷練完整,「我們很支持他,這樣的人很適合當父母官」。

洪孟楷、李四川資料照。

除了劉和然、李四川呼聲高外,立委洪孟楷也被視為下屆市長選舉的黑馬,新北市議員王威元直言,「洪孟楷沒有想像中的弱」,並以當初洪孟楷與前立委吳育昇競爭初選為例,當初普遍認為洪不夠格,但最後卻能在黨內大老「不支持」之下,贏得初選,代表洪團隊基層實力強,才能在上屆立委選舉獲得全國第一高票。

王威元也說,有穩定的執政團隊,對市民而言是好事,這幾年新北市長侯友宜團隊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他也提醒,以侯友宜、台北市長蔣萬安的社群相比,兩人的有趣程度相差至少10倍,原因在於蔣用人大膽、小內閣年輕,蔣自己也是年輕人,也勇於做許多嘗試,這可以讓有志接棒者參考。

「目前選舉的關鍵在於誰先展現出要參選到底的決心!」王威元強調,如果新北市府的「肌肉秀出來」,劉和然的民調不會那麼低;洪孟楷也表態參選決心,民調也絕對不是目前的樣態。他說,李四川不一定能一支獨秀到底,畢竟民意、民調都是動態流動。

王威元也說,過去韓國瑜遭罷免市長時,大家都勸進時任副市長李四川參與補選,但李卻擺明不選,甚至把戶籍遷出高雄市。他說,這次卻不一樣,李之前還自曝住板橋立委葉元之選區,也沒有把話說死不參選,此時代表政治人物都已在心裡盤算佈局了。

照片來源: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提供、洪孟楷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2026新北之戰2-2】黃國昌成選舉最大變數 藍營基層憂:恐讓60%民意再輸40%

【2026南部接班人3-3】「女二」黃敏惠接班佈局耐人尋味 地方有傳聞「支持王美惠」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