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蔬菜水果都有吃,水分攝取充足,平常也有運動的習慣,為什麼排便還是不順暢?對此,廖欣儀營養師指出,這是因為「油脂」攝取不夠!許多人想靠飲食控制減肥,選擇多吃蔬菜少吃肉,餐餐以水煮、無油的方式料理。高纖食物讓糞渣變多,但缺乏油脂的攝取讓腸道潤滑不足,反而造成排便困難。糞便滯留於大腸中,水分會逐漸被吸收,讓糞便變得更加乾硬,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便秘,甚至可能引發痔瘡。
不只便秘!「油」吃不夠竟會頭痛、焦慮?還有這些問題一次看
廖欣儀營養師進一步說明,適量的油脂對人體健康扮演著重要角色。飲食中的油脂不僅能增加糞便的潤滑度,還能輕微刺激腸道蠕動,同時促使膽汁分泌,避免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ω-3脂肪酸更有滋潤和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廖欣儀營養師也強調,若長期不吃油脂類,會使人體缺乏脂溶性維生素A、D、E、K,進而導致代謝異常或免疫功能下降。油脂不足還會導致抗壓荷爾蒙分泌減少,可能引發失眠丶頭痛或焦慮等早衰症狀。此外皮膚健康也會受影響,使肌膚變得粗糙、失去光澤,看起來更顯老態。
「油脂」不是萬惡之源!營養師建議「好油」適量吃
那要如何攝取油脂,又能同時維持身體健康呢?廖欣儀營養師推薦3招教大家如何「聰明吃」:
- 適量的攝取:根據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4至7份油脂類,視體型而定。一份油脂相當於一茶匙(5克)烹調油,大約等於煎一顆蛋所需的油量。如果想吃水煮料理,也可透過攝取堅果來補充油脂,6顆杏仁、3顆胡桃、2顆核桃,或一湯匙南瓜子,都等同於一茶匙油的份量。
- 選擇好油脂:優先選擇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如亞麻仁油、橄欖油、苦茶油、芝麻油、芥花油及花生油等植物油。堅果類則富含ω-3脂肪酸、礦物質與維生素E,是很好的油脂來源。國健署也建議,每日食用一掌心份量的堅果,能夠為健康加分。
- 正確烹調方法:即使買了好油,如果烹調方式不當,還是可能破壞其營養價值。例如高溫烹調容易破壞不飽和脂肪酸,導致油品變質,因此建議減少使用煎、炸等高溫烹調方式,且炒菜時要控制油溫,不要讓油溫達到發煙點而危害健康,也可以多採用涼拌或沾醬等低溫料理方式。此外,要避免選擇油炸堅果,低溫烘焙的堅果更能完整保留其營養價值。
廖欣儀營養師也提醒,如果民眾認為自己水分、蔬果都攝取充足,生活型態也很健康,卻不知為何出現便秘問題,記得要回頭仔細探討飲食紀錄,確認是否是油脂攝取不足!
【延伸閱讀】
愛吃洋芋片、薯條要注意!高溫油炸產生1物 致癌又降男性生殖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18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