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為達到健保點值「一點一元」,健保署今年首度推動「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試辦計畫」新制,針對個別醫院設下個別總額,如果醫院「衝量」超過合理成長率,給付就會被分三階段砍價,以抑制就醫人數無限制成長。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4)日指出,新制上路之後,健保期待看到兩大效果出現,一是醫院可以據此調漲醫護人員薪資福利、一是希望減少目前高居不下的每人平均就醫次數。
今年第一季正式上路的「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試辦計畫」,是事先給予醫院一定額度,超額部分就分三階段打折給付,如果醫院衝量過頭,甚至可能被完全斷頭,不予支付健保點值,以抑制就醫人數無限制成長。但台北區則於第二季才實施。
石崇良表示,為什麼醫院個別總額選在今年上路?這是因為今年的健保總額增加新台幣531億,如果再加上罕藥(20億)、癌藥專款(50億)、總額改公務務算支應(111億)等,實際增加高達712億,相較於去年只比前年增加370億而言,增加接近快2倍;且醫院總額成長率達5.5%更是歷年更高。
石崇良強調,現在正是進行精進總額制度的時間點了,否則以未來全國還會增加一萬多床病床、增加14%,若還是放任成長,未來總額增加的需求只怕不是700多億可以因應,健保恐會破產,也會加速民眾保費上漲的壓力,所以必須資源的調控。
外界擔心新制會不會引發醫院拒絕病人、出現醫療人球?石崇良說,醫院個別總額是從南區執行經驗擴大到全國,南區已經實施3年,透過設定合理的成長率、就醫人數重於人次、住院重於門診等不同權重的給付計算公式,執行結果並沒有出現外界擔心的問題。
石崇良說,透過新制,健保署希望達到至少兩大效果,一是在醫院強化自主管理之下,小型醫院有合理成長空間之後,能調高醫護人員的薪資福利;二是減少門診衝量現象,降低民眾的每人平均就醫次數(目前約為每人每年平均14.3次,為近4年新高),藉由就醫次數的控制,讓穩定的病人可以下轉至社區基層診所,以醫學中心為例,希望能達到門診、住院占比各50%。
健保署強調,新制全面排除急、重、難、罕症照護以及支付標準調整、政策配合事項等剛性需求,以上部分將不納入額度,視為合理的成長,醫療院所不用擔心。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嘆大S效應「早點安心不好嗎」 林靜儀:疫苗不是紓解緊張用的!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