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仍控制不好血壓? 認識「高血壓導管治療」一次就可獲長久控制效果!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林宗憲報導】高血壓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血壓若未好好控制可能會增加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疾病風險。許多人都知道高血壓可以透過藥物控制,不過事實上它也可以透過「手術」治療。馬偕醫院心律醫學科暨生醫保健科主任李應湘表示,目前高血壓有一種新興治療方式叫作「高血壓導管治療(或稱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患者經過一次治療後血壓就可有效下降。

控制血壓對高血壓治療很重要 可同時保護腦、心、腎等器官

人的血管就如同水管一樣,若血壓過高經年累月下來血管管壁就會產生龜裂。李應湘主任表示,人類長期研究追蹤發現,血壓若超過某一數值,血管就會慢慢產生微小破壞,這破壞、修補的過程可被稱為「發炎」,在這過程中血管可能會越來越狹窄,導致阻塞對血流產生不良影響,過去血壓會以140/90mmHg為控制目標,不過現在建議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會更好。

做好血壓控制不只能維持血管健康,對血壓變化敏感的器官也都能同時受到保護,李應湘主任提到,像腦部、腎臟、心臟等是人體內血管最豐盛的器官,治療高血壓可以減少中風、洗腎、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風險,這也是為什麼臨床上會一直強調高血壓治療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高血壓也能手術治療 「高血壓導管治療」助血壓控制

許多人都知道高血壓能透過飲食、運動、體重控制等非藥物方式來控制,也可以使用藥物治療,但事實上高血壓還能經由「手術」治療,像「高血壓導管治療」可幫助患者達到血壓控制的目的。

高血壓導管治療類似於心導管手術,李應湘主任說明,它主要是利用過去心臟通血管的技術、電燒治療心律不整的技術,兩者相結合來進行治療,不過高血壓導管治療的目標是腎動脈,因為腎臟其實是血壓調控最重要的器官。

高血壓導管治療又稱為「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李應湘主任表示,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會透過腎動脈外面的腎交感神經控制腎臟,進一步分泌內生性荷爾蒙來提高血壓,透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它又稱為「腎交感神經阻斷術」的緣由。

目前高血壓導管治療已有非常多年的經驗,李應湘主任提到,根據統計,全球已有2萬多例的手術經驗,它的「安全性」令人非常驚豔,經過5年以上長期追蹤發現並沒有任何危險併發症產生,主要都是注射處瘀青、小出血等問題。

李應湘主任表示其效果也十分顯著,最近心臟介入學會發表了台灣本土一年追蹤成效,從中發現患者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後經過1年追蹤,服用的降高血壓藥物並未增加甚至有減少,在這情況下整體平均收縮壓下降了18mmHg、舒張壓下降了5-6mmHg,而且一次性的治療就可讓效果維持非常多年,理論上甚至可終身降低患者的血壓。

台灣在高血壓導管治療方面,相對於全球來說也是治療經驗相當豐富的區域,李應湘主任提到,以馬偕醫院的經驗為例,目前已經有上百例的臨床治療經驗,呈現出的安全性、有效性都與全球一致。

誰適合做高血壓導管治療? 4類患者都可考慮使用

如果已經透過持續運動、定期服藥等各種不同的方式控制,血壓依舊無法達到130/80mmHg的目標,民眾或許可以考慮進行高血壓導管治療。李應湘主任表示,在台灣治療共識中,最值得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的第一類患者就是頑固型高血壓、難治型高血壓,或需要使用3、4種藥物以上才有機會好好控制血壓的患者。

第二類,就是已經有器官傷害的高血壓患者,李應湘主任指出,像是已有蛋白尿、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等)病史的患者都可以考慮進行高血壓導管治療。

另外,李應湘主任表示,有些人因為體質關係,對於很多藥物無法耐受,或有懷孕考量、因工作型態常常無法就近得到醫療照顧等,也可以進一步考量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這是第三類。

而第四類,李應湘主任提到,如果經專業醫師判斷,從生理表現或透過內生性荷爾蒙(如:腎素)等特殊檢查後,確認患者屬於年輕型高血壓,或神經性高血壓等與交感神經、腎臟活性高度相關的高血壓類型,高血壓導管治療也是一種針對這些高血壓患者基本病因的特殊治療方式。

現在高血壓治療方式相當多元,李應湘主任強調,這些方法並沒有對與錯,也沒有所謂的先後順序,只要能達到血壓控制目標就是最好的方法,建議民眾可與醫師多加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高血壓釀慢性頭痛!她靠一項手術改善 降壓藥5種下調至2種

22歲就高血壓 父母憂年紀輕輕就吃藥 靠導管電燒達標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5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