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美國空軍的下一代「空中優勢計畫」(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NGAD)和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的「三角翼」六代機設計,正在新世代制空權的競賽中激烈對抗,就當中國軍隊公開多款新型登陸艦艇,表明正為「一江山島」類型作戰進行準備。這場空中對抗讓人聯想到美蘇冷戰時的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當時蘇聯的太空突破一度迫使美國陷入軍事焦慮。如今,美軍急需一款能夠超越F-22的戰機,以對抗中國的殲-20與未來更先進的六代機,面對中國空軍戰力的迅速增強,美方是否已做好充分準備,NGAD計畫的進退維谷恐將陷入被動劣勢。
回顧一江山戰役,在1954年美中台戰略形勢有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解放軍已經取得了米格機,對中國大陸東部近海上空有絕對的優勢,而且海軍也取得了魚雷艇和登陸艦艇。
至於,1955年發生的一江山島戰役,是解放軍首次以「陸、海、空軍聯合作戰」,解放軍在空優之下掌握了制空權,迫使國軍撤出大陳島,解放軍順利進占大陳島,並逐步攻占除金門、馬祖以外的全部沿海島嶼,也讓韓戰後所簽訂的「中美協防條約」破功。
幾十年過去了,在解放軍空中武力急起直追之下,美軍目前推出的NGAD計畫航程,其中關鍵角色將由B-21隱形轟炸機和未來隱身加油機擔任,而NGAD戰鬥機則聚焦於穿透性和多功能。這款制空戰機將搭載下一代隱形僚機(Collaborative Combat Aircraft, CCA),以實現群體作戰效能。
理論上,NGAD聯隊的制空飛行性能應該超越現有F-35機隊,其配套空戰子系統應具備更高水平的探測、通信和武器整合能力。然而,NGAD的高成本和高門檻技術反讓計畫前景堪慮,也讓中國空軍得以抓住機遇,快速縮小與美軍的技術差距。
美國NAGD計畫峰迴路轉
美國NGAD計畫的高昂成本成為核心問題,有人駕駛戰機與無人載具的權衡也讓美軍內部出現分歧,傳統有人駕駛戰機代表著穩定的技術基礎,但無人僚機如CCA則提供了更高的戰術彈性與穿透能力。這樣的設計分裂意味著美國需要重新定義空戰思維,而這可能導致資源和時間浪費,美國NAGD計畫的峰迴路轉無疑拖延在戰備上的部署進度。
美國空軍主要戰鬥機隊逐漸老化已是眾所皆知,維持制空權的能力也遭各界質疑,2030即使是F-22 猛禽(Raptor)戰機也不再具有足夠生存能力,這也意味著美軍地面部隊遭到敵軍空中攻擊的整體劣勢。中國的殲20與俄羅斯Su-57,逼得美國為了保持空中優勢,開始因應複雜地面防空系統;即便早在2010就已研議NGAD計畫,卻在2030達成目標前夕仍未定奪六代機的發展方向。
中國PLAAF戰術三箭齊發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PLAAF)已朝先進戰機、無人機集群與電子戰系統「三箭」方向前進,由於成都飛機工業集團(CAC)與瀋陽飛機工業集團(SAC)的技術突破,成都負責殲-20的進化改良以及六代機的原型開發,瀋陽則在無人機與電子戰系統領域取得長足進步。這種「雙核心」布局為中國空軍提供了高效且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凸顯對後勤與戰場整體規劃的重視。在現今的對空作戰中,大幅提升戰場靈活性與控制力,中國PLAAF戰術「三箭齊發」凸顯高技術的戰略方針。
中國六代機試飛已讓美國主流媒體噤聲,導致西方在六代機的領先地位搖搖欲墜,NGAD計畫沒讓美國趕上首飛,原本預計採用翼身融合與無尾設計,同時具備超音速巡航、全向和全頻譜隱身能力,透過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提高戰鬥機自身的戰場態勢感知水平,還具備與無人僚機協同作戰,但在沒有任何軍備實力的展示情況下,美國空軍的未來戰鬥機計畫仍讓外界霧裡看花。相較中國,已在空戰軍備與戰略佈署上企圖打造世界級「空天力量」。
軍備競逐與聯合作戰的制空權
中國空軍戰力崛起不僅對美國構成挑戰,也帶動了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例如日本和韓國加速引進F-35戰機,印度則專注於開發第五代戰機「AMCA」,而澳洲則計畫引進高性能無人機。軍備發展的「遍地開花」,也將牽動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美國若在軍備競賽上失去制空權,勢必會讓中國重演一江山島的聯合作戰。
中國一江山島戰役的勝利密碼就是制空權,爭奪背後是更廣泛的科技和供應鏈博弈,中國若能在技術自給自足上持續突破,將對美國及其盟友形成更大的壓力。軍事科技與供應鏈的競爭之下,軍武發展仰賴於先進材料,尤其晶片等關鍵技術,依舊仍是2025中美技術競爭的關鍵核心。
中美空軍的競爭是科技、經濟和戰略的綜合體現,美國的NGAD計畫試圖重塑空中優勢,但高昂成本和技術分歧使其進展緩慢;中國空軍則是藉助快速的技術整合和靈活的戰略部署,正在逼近乃至超越某些美軍優勢。隨著印太地區軍備競賽的升級,全球的安全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就如一江山島戰役所揭示的,制空權不僅取決於單一裝備的優劣,更需要全面的戰略協調與技術支援。
美國研發第六代戰機還能維繫空優不墜?這場「空中堡壘」的對決中,誰先搶下了制空權,將對全球軍事布局重新洗牌。
更多《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