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胃息肉」怎麼辦? 醫師解答胃息肉分三種、九成免驚

發現「胃息肉」怎麼辦?   醫師解答胃息肉分三種、九成免驚
發現「胃息肉」怎麼辦?   醫師解答胃息肉分三種、九成免驚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身健檢發現有「胃息肉」怎麼辦,該不該切除?有沒有癌化風險?是一般人常有的疑惑。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解答,胃息肉分三種,大多數的胃息肉是良性,不用切除,可以觀察,至於需不需要切除,其實有原則可循。

息肉是指器官黏膜因粘膜細胞增生而產生的突起組織,除了常見的大腸息肉,膽、胃也會出現息肉。

徐兆甸表示,一般民眾最常在全身健檢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自己胃部長了息肉。胃壁組織最內層為黏膜層,黏膜上皮組織長出來的突起物即是胃息肉,根據統計,台灣的胃息肉發生率約10%,而胃息肉可區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胃底腺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

徐兆甸說,其中又以胃底腺性息肉最常見,約占9成,通常屬於良性息肉;這種息肉若小於1公分且非生長在特定位置,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或任何影響,因此不必太過擔心。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屬於增生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

其中,增生性息肉成因是吃到刺激性的飲食導致胃發炎,或因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好發於慢性胃炎的病人,增生性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也屬於良性的息肉,比例約佔5至10%。若是因為幽門桿菌引起的增生性息肉,通常在根除幽門桿菌後,增生性息肉會隨之縮小。

徐兆甸指出,至於腺瘤性息肉就是俗稱的胃腺瘤,雖然所占比例極低,但被視為胃癌前病變,因為有30%的腺瘤性息肉內部已含有惡性胃癌細胞。發生的原因為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徐兆甸建議,在發現增生性與腺瘤性息肉之後,首要之務便是檢查胃內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幽門桿菌僅存在在胃部中,多為口經口傳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因為發炎、幽門桿菌感染導致的增生性息肉,若後續沒有治療,有可能演變為腺瘤性息肉(胃腺瘤),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導致胃癌。

胃息肉該不該切除?徐兆甸說,良性的胃底腺性息肉在內視鏡中呈現偏白色均質規則狀粘膜,一般1公分以下,屬於良性的息肉,觀察即可,不用切除,若是超過1公分,還是建議切除;增生性息肉通常是良性,一般小於1公分,觀察即可,但是若大於1公分也建議切除;看到腺瘤性息肉不管大小一律切除,因為越大越會癌變,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若超過2公分則惡性機率上升。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食藥署稽查全台素食「7家違規」 最離譜10項食材都過期、最久擺5年

安泰醫院大火爆「管線老舊」? 蘇清泉駁:出事大樓是新大樓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