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馬肺癌過逝, 如何遠離死亡危機?

獨家報導文:沛希|圖:編輯部

肺癌的早期診斷困難,再加上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當有症狀出現時,確診通常已經是較晚期了。想要遠離肺癌的危害,首先必須戒菸、增強自身的免疫力,並定期健檢,一旦不幸罹癌,病友與親人共同面對積極治療,則是延長生命的不二午馬肺癌過逝, 如何遠離死亡危機?法門。

港資深藝人午馬今年初因肺癌病逝,不只午馬,陶大偉、鳳飛飛、文英,甚至知名舞蹈家羅曼菲、前法務部長陳定南等,也都是因為肺癌病逝。在十大癌症死因中,肺癌更已連續五年高居首位,由於肺癌初期沒有症狀,多數患者發現時都已是末期,存活率相對較低,到底要如何遠離死亡危機?

抽菸及汙染是致病關鍵

雖然肺癌的成因至今仍無定論,但已經確定的是,吸菸與空氣汙染是肺癌的主要致癌因子。不過,非吸菸者罹患肺腺癌也非罕見,有統計資料顯示,亞洲女性罹癌患者中,非吸菸人士也占了六至八成。

在肺癌的種類中,主要有兩種類型,包括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病例的75%。在國內的肺癌患者統計中,又以非小細胞癌中的肺腺癌居多,約占了五、六成,其次為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及小細胞癌,分別占三成及一成左右。

國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劉榮森表示,小細胞癌及非小細胞癌中的鱗狀上皮細胞癌跟抽菸的關聯性較高,而肺腺癌罹患人數以女性居多的原因,推估與國人飲食習慣有關,甚至廚房油煙有可能是罪魁禍首之一,當然也不能忽略來自戶外,包括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工廠廢氣等等看不到的空氣汙染。

而除了菸害及環境因素外,如果肺部曾經受到感染,例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也會使得肺癌的罹癌機率增加。

定期檢查有助提早發現病灶

早期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即使剛開始有少許的咳嗽,也容易被誤以為只是感冒,甚至多數會歸咎為缺乏運動、空氣不佳等等。劉榮森說,肺癌可怕之處就在於不容易早期發現,當患者出現咳嗽、痰中帶血等比較嚴重的症狀時,幾乎已經發展到晚期了,即使有些能早期發現的患者,也多數是剛好做了健康檢查,或者因為其他疾病就醫,以全身X光檢查後才發現異樣,深入檢查後才得知罹患肺癌。

一般來說,臨床上對於肺癌的診斷,最簡單、安全的方式是以胸部X光及病患本身的症狀來評估,這些症狀包括咳嗽、痰中帶血、體重減輕、癌症指數升高等等,劉榮森以他多年臨床經驗來看,門診中罹患肺癌1、2期就醫者僅占1/4,有超過4/3的患者來醫院尋求治療時,都已經是3、四4期了。

由於肺癌的症狀表現不具有特異性,早期診斷治療對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如果能在早期就發現癌症細胞的存在,治療方式與效果也較單純、樂觀。

肺癌根據期別的不同,5年存活率也各有差異,總括來說,第1期的5年總體存活率約57-67%,幸運者可高達9成以上;但隨著期別後推,第2期約5成,到了第3、4期則只剩下3-23%、1%,因此,對於具有高風險的族群來說,定期檢查確實是必要的預防措施。

肺癌最新治療指引

肺癌的進程速度相當快,每1期的惡化速度只需短短3、4個月,其中,小細胞癌的進展更是迅速。在治療方針上,通常會先判別癌症的期別,再針對期別做出治療策略,以1、2期到3A期來說,多以外科治療為主;但對於晚期(3B或4期)則以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為主。

目前肺癌的標靶藥物主要仍以非小細胞中的肺腺癌為主,且多使用於癌症第3、4期以及較為年長的患者,不過礙於現行健保制度,仍必須先進行EGFR基因檢測並提出申請,因此手術後化學治療仍是目前肺癌治療計畫的標準方法。

劉榮森指出,近期部分較大型的醫學中心已經引進最新的放射線治療機器「真光刀」,可以很精準的定位、且能隨著呼吸做調控進行治療,它可以依照呼吸的速率進行影像與病患定位,如此就不會碰到其他組織。只不過,這項治療的費用需採自費,整個療程約需花費十餘萬元。

積極預防遠離癌症傷害

至於在外科治療上,達文西機械手臂則是目前最熱門的治療方式,同時也是台灣首位應用達文西機械手臂治療肺癌的操刀醫師劉榮森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優點就在於能將病灶放大數十倍,同時也因為影像立體、醫師可坐著開刀,能執行精細的外科手術,更有利於長時間複雜或高難度的手術。

無論如何,面對肺癌,醫師仍建議積極預防是最好的方法,其中,定期檢驗更是不可或缺的預防策略。劉榮森提醒民眾,如非必要盡量少接觸空氣汙染,例如騎乘機車上下班戴上口罩、當空氣汙染(或工廠有汙染情況)嚴重時應保持距離不靠近等等,更重要的,戒菸則是最積極的預防策略。

另一方面,「讓生活作息保持正常、避免熬夜壓力,增強自己的免疫系統,也是預防癌症上身的好方法,「畢竟自體免疫系統強,癌細胞就不容易生存。」劉榮森說,肺癌高危險族群必須要定期檢查,尤其是抽菸史超過十年以上的族群、40歲以上的男性、有家族罹癌史等,都要將胸部X光列為常規檢查項目,才能有助於提前發現並及早治療。

最後,如果不幸罹癌,也應與醫療團隊共同配合,充分討論溝通並積極面對,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計畫,提升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