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營養對人的成長和健康很重要,也與腸道疾病有關,因此被建議作為治療的一部分。
富含動物蛋白的飲食 恐增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蕭玉雪指出,許多食物和營養素被研究是否與炎症性疾病如IBD(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但還沒有確定特定食物或成分與炎症的直接關聯。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富含動物蛋白的飲食可能增加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風險,而ω-3多不飽和酸則可能有保護作用。
此外,肥胖、代謝症候群與發炎性腸道疾病之間的關聯已被廣泛證實。含高飽和脂肪、乳製品和精製碳水化合物,且蔬菜、穀物和纖維含量低的飲食,增加了肥胖、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等疾病的風險,並促進腸道炎症和微生物群組成的改變。
腸激躁症患者認為與特定食物有關 低FODMAP飲食顯著改善
蕭玉雪提及,IBS(腸激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全球盛行率約為5%到20%。它通常表現為反復腹痛和大便習慣的變化。病因尚不完全明確,但可能與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對某些食物的過敏和不耐受、腸道通透性增加、黏膜的低度炎症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有關。
超過三分之二的腸激躁症患者認為他們的症狀與特定食物(如牛奶及其衍生物)有關,導致一些人避免這些食物。其中,將腸道症狀與攝取含有FODMAPs的食物聯繫起來的研究最有前景。
蕭玉雪說,低FODMAP飲食能顯著改善大約2/3的IBS患者症狀,且反應時間可能只需1-2週。這種飲食比其他排除性飲食更靈活,允許患者選擇多種主要食物類別,減少對營養缺乏影響。最近的研究顯示,低FODMAP飲食能有效減少腹痛、脹氣和腹瀉等症狀。
慢性便秘 攝取足夠纖維有幫助
蕭玉雪提及,慢性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每週少於3次,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一般盛行率約為16%。常見原因包括缺乏纖維、攝取蔬菜和水果不足,以及液體攝取不足。幸運的是,與飲食相關的便秘通常可以通過改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來治療。
一項系統回顧發現,可溶性纖維(如洋車前子)可改善便秘症狀,增加排便次數,並減少排便間隔天數。
功能性消化不良 進食小份餐點+低脂肪飲食可改善
至於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胃腸問題,表現為吃不多就感到飽、飯後腹脹或上腹痛,分為餐後不適綜合症和上腹痛綜合症兩類。這些症狀與飲食相關的因素,如攝取的總熱量、食物量、進餐次數以及對特定食物的心理反應等有關。
蕭玉雪表示,麩質和FODMAPs可能會引發腸激躁症狀,而小麥中的α-澱粉酶/胰蛋白酶抑制劑(ATIs)可能與非乳糜瀉性麩質過敏症有關,這種疾病的症狀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目前的飲食建議主要集中在更頻繁地進食小份餐點和低脂肪飲食,因為脂肪可能會通過延遲胃排空和對胃腸激素的過敏反應來加劇消化不良的症狀。
適當飲食+均衡營養 有助身體健康好的影響
蕭玉雪分享,雖然研究結果並非總是明確,但飲食和營養在慢性胃腸疾病的發展、症狀緩解以及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飲食在各種胃腸疾病中的具體作用尚待完全理解,但許多證據表明,適當的飲食和營養控制可以預防和調節症狀。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61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