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庄彩|整理:駐日特派員姚小貫|攝影:岡本桂樹|資料提供:朱雀文化
糠醛堂吐司烤製成深色的表面,口感酥脆,香氣十足,內裡的氣泡細緻,蓬鬆輕柔的口感,帶有淡淡的鹹味,放置一晚,比剛出爐便食用口感更佳。
每天吃也不會膩的味道,烤過之後吐司邊會變得酥脆,中間則是鬆軟口感,搭配極佳,不會過輕也不會過重,是剛剛好的美味。
下午一點的「糠醛堂」,看著發酵完成後從發酵箱取出的吐司麵團,店主竹內善之喃喃地說:「好,開始吧!」乾淨俐落地將模型一個個放進烤爐裡,全部完成後,竹內才稍微露出鬆一口氣的表情。「糠醛堂」於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開幕,竹內的父親是第一代老闆,當時在「Freundlieb」也就是將德國麵包引進日本的神戶名店工作,所以糠醛堂等於是以分店的形式展開第一步。在當時的日本,麵包還不普及,不過在許多外國人與上班族居住的岡本地區,正統的麵包與蛋糕很快就獲得了好評價。
小麥的香氣被突顯
過了十多年,在昭和十九年(西元1944年),時機終於成熟引進了單層的磚窯,點火燒柴之後,窯內溫度可達攝氏三百度,使用餘熱便可將麵包烘焙完成,從內部加熱的關係,麵團多餘的水分會因此蒸發,變得驚人地輕柔,小麥的香氣與美味因而被突顯出來,也不容易變得乾癟或是很快失去風味,現在這個磚窯仍持續運作,度過了戰爭與地震,以堂堂的姿態屹立不搖。
但隨著時代推移,已很難買到做為燃料的優質木柴,不得已之下,只好在七年前將烤窯換成瓦斯式。竹內回想:「一開始把燃料換掉的時候,根本擔心得睡不著覺,大概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掌握瓦斯使用的特性,烤出自己覺得合格的麵包。」使用木柴做為燃料,只要把火調整成接觸到烤爐的拱頂,就能確保裡面的溫度均勻,但瓦斯式是採用熱空氣對流的方式,總是會產生微妙的溫差。
每句話包含師傅的自尊
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必須在烤至一半時對調麵包的前後位置,確實而繁複的手續,都是為了烤焙出均勻美麗的麵包,同樣真摯的態度也表現在麵團的處理上。「糠醛堂」的麵包不想藉由機器幫忙來完成,完全以手工攪拌揉製,光是麵粉就35公斤加上其他材料便重達50公斤的麵團,「一邊揉一邊對麵團說,要變厲害喔!就會製造出跟一般完全不同的麵團,非常不可思議。」竹內微笑著說,每一句話都包含了麵包師傅的自尊。
「糠醛堂」現在已經聞名全日本,受過無數的外賣與活動邀請,每天都接到希望能配送至外地的詢問,但老闆全部都拒絕了,理由很簡單:「我還是一定要親手把麵包交給客人。」從烤窯傳到店面伴隨著濃郁的香氣,打開烤爐把吐司拿出來,脫模後在吐司山形的表面塗上奶油,發出啪啪的好聽聲響。「這個聲音就是烤得很好吃的證明。」竹內瞇起眼睛說,「是麵包出生的聲音。」知道出爐時間的客人等不及一一結帳,開心地把麵包抱回家,其中也有橫跨了四代的忠實顧客,真的就是親手交付,保持著麵包店經營方式的初心。
展現真誠而美麗的味道
具有將近半世紀麵包製作經驗的竹內說:「滿分一百分的麵包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我也還不知道,但我每天都抱著像是素人一樣全新的態度在製作麵包。」麵包也和他的個性一樣,展現非常真誠而美麗的味道。
確立了Pelicàn的味道
站在田原町的十字路口,往南可以看到大大寫著「Pelicàn麵包店」的招牌,與這麼大的招牌相較,底下的麵包店顯得非常小,販賣的麵包種類也只有吐司與餐包兩種,如果把形狀與大小不同都算進去,全部也才十種。店內經常都是熱鬧滾滾,在這裡買麵包的方式,是到櫃台說:「我要一條兩斤的吐司。」直接告知麵包的種類數量,這麼直來直往的交易,感覺很像買豆腐。
第二代老闆渡邊多夫繼承父親開在台東區壽四丁目的麵包店,多夫和大嘴鳥長得很像,綽號叫Pelicàn也就是大嘴鳥,所以在繼承店鋪時將店名取為Pelicàn,負責人渡邊竹子22歲與多夫結婚,是支撐著Pelicàn的第二代老闆娘,現在則是以負責人的身分繼續守護Pelicàn,從那時候開始將近六十年,到現在都還是維持著這樣的風格。第一代老闆對於味道要求嚴格,所以在初期的時候,就把自己店裡製作的麵包,水準向上提升為重視品質的高級品,走日式咖啡店或餐廳的風格,繼承店面的多夫,則是全力發展吐司與餐包,確立了Pelicàn的味道。
Pelicàn是剛剛好的美味
Pelicàn歷史悠久,持續60年只製作吐司與餐包兩種品項,即使時代變遷,這家店的存在就是讓人感到親切安心,在不知不覺中,Pelicàn成了一個屹立不搖的品牌。
這麼有名的麵包店,卻沒有大排長龍的原因,是一名客人會由數名店員同時服務的關係,第二代老闆多夫與製作主廚對Pelicàn的堅持與建立的味道,到現在已有43年的時間一直守護持續至今,是超越時代、廣受喜愛的味道。每天吃也不會膩,烤過之後吐司邊會變得酥脆,中間則是鬆軟口感,搭配極佳,不會過輕也不會過重,是剛剛好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