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半水半分田 一分道路和田園 黃山(下)

百步雲梯是很辛苦的一段,挑戰完這裡,其他的路程就該沒問題了。

獨家報導文.攝影:涂鳳美|責任編輯:陳益郎

上黃山,除了欣賞三奇五絕的曠世美景外,沿路上遊客對黃山的讚嘆更是不絕於耳,特別是導遊的叮嚀或導覽。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包括: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到始信峰,不見黃山松;不到光明頂,不見黃山景;不到天都峰,白來一場空;不到文殊院(玉屏樓),不見黃山面⋯⋯

「一棵樹幾根草,害得老子滿山跑。」一上遊覽車,當地導遊便以輕鬆的開場,道出他在黃山帶隊的經歷。他順勢提醒遊黃山的守則:「低頭看路,抬頭看霧,兩旁看樹,見挑夫讓路。」要大夥為即將開始的行程做好心裡準備。上黃山的路線,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安排,第一站先到宏村再上黃山,也可以先到婺源停留幾天再上黃山,或是直接上黃山回程再到婺源。特別是油菜花開的季節,黃山與婺源的串連特別受到青睞,我們這一趟黃山采風,便是從有著濃厚徽州氣息的婺源開始。

篁嶺曬秋 石城楓

位於江灣境內的篁嶺是婺源著名的景區之一,與其說它是一處蓋在山崖的古村落,倒不如說它是一幅掛在世外的畫卷來得貼切。這個以曬秋聞名的山居村落,每到秋收時節,總能吸引數以萬計的遊客前來,他們或攝影或作畫,甚至純粹欣賞錯落有致的古徽派建築,搭配曬架上五彩農作物的繽紛。特別是有陽光的日子,窄窄的石階上,遊客擦身挺進幾處視野較廣的老建築內,想拍張照片,還得排隊等候呢!近幾年來,篁嶺的村民陸續搬居至山下新規劃的村子,這些原有的老宅和著曬秋的景觀則完整地保留下來,讓遊客繼續堆疊回憶。

以曬秋聞名的篁嶺,每到秋收時節大批遊客湧入,成為當地的另一頁風景。

上篁嶺,搭乘索道是最方便實惠的,透過車窗俯瞰正值採收期的菊花,那層層的梯田,交織出綠黃的斑爛就是秋末的氣息了。索道速度雖不快,仍有穿山而過的感覺。古村落間的石板巷彎彎繞繞,只要記住座落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街食府就行了。這是村落中唯一的一間食堂,走累了可以在此用餐或是歇歇腳,一旁的觀景台是老村子中視野最佳的地方。置身其間,除了感受古宅風華後的滄桑外,也別忘了聆賞廊柱、窗櫺間,那栩栩如生的木雕所訴說的每一頁鄉愁。

石城其實是一座山而非鄉城,山上大多為石灰岩,山頭上有兩個小村莊,一個是程村,另一個叫戴村,兩個村落各具風情。特別是秋分時節,在高聳又火紅的楓樹環抱下,讓唯美的徽派建築更多了幾分夢幻。石城的楓紅最迷人的時節落在十一至十二月間,清晨,大地還籠罩著夜幕,一條條的人龍已兵分多路從山溝下往山頂集中,為的是一睹迷霧下的炊煙世界,以及在晨霧中若隱若現的楓紅。尤其是七點左右日出後的萬丈霞光,更讓所有遊客為之瘋狂。看著炊煙升起後的古村從朦朧到清晰,也見識到為了尋訪深秋蹤影的萬頭攢動景象。這是一場美麗的邂逅,縱然少了寧靜,但火紅的香楓,仍讓攝影愛好者趨之若鶩,這就是石城的魅力。

雲海翻騰似白浪

逛完古鎮準備前進黃山景區,心情也跟著轉換。原來乘坐的大巴是進不了景區的,得改搭專屬的接駁車,行李也一樣重新打包,只帶上簡單的換洗衣服。因為這些小包行李全都靠挑夫挑至旅館,而每一件行李都經過挑伕組長拎過,以確定運費的高低。這些費用是分段計算的,且是每日一算,除了重量以外,還得視路途的長短計費,一趟下來行李費用從一百至二百五十元人民幣不等。如果還有如攝影包之類的要委託背負,那就要另外請背伕了。因為背伕是全程跟著走,費用當然不斐,一天下來至少也得花上七百元人民幣呢!

黃山景區內怪石嶙峋石峰簇擁,不同的天候有不同的風韻。

黃山風景區的山脈面積大約一千二百平方公里,若想一趟走完全程,不論走前山或是後山,至少得在山上留宿五天。秋冬遊黃山雲海是其中一大奇觀,浩瀚飄渺又變化莫測,有時來得急去得快,有時卻又氣勢磅礡停駐不移。每年的十一月至隔年的四月,都是觀賞雲海的好時節。若以地域性來區分,黃山的雲海主要分佈在五個景區,遊客可以選擇在光明頂上的天海,白鵝嶺的東海,排雲亭的西海,玉屏樓前的南海,以及清涼台上的北海等五處觀賞。特別是破曉時分,在萬仞絕壁之上,感受那層層雲氣攪動翻滾,瞬間四散復又來的震撼,這般景象,唯黃山得天獨厚。

越來越多人喜歡在冬季造訪黃山,因此每間旅館都人滿為患,如果走前山,白雲賓館是很多旅客的選擇,不論下探北海景區,或是到光明頂觀日出都很方便。它距離光明頂雖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但因為連續五百公尺的上坡石階,就算空手徒步也只能緩慢前進。因此,每每看到挑著一大擔的挑伕,大夥除了自動讓路還會幫忙:「挑伕來了,大家讓讓!」吆喝兩句。前幾次上黃山都是雪雨交加,這次卻連日晴空萬里,有人開玩笑說,拍過大景(雪景)這清晰可見的黃山,妳快門按得下去嗎?其實,通透的藍天雖不如朦朧夢幻,能看清黃山真面目,也是另一種體驗啊!

這個領著「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田園」稱號的黃山景區,是很多攝影者的最愛,拍它幾遍都不厭倦,有人已經連續走訪超過三十次了呢!

而攀登天都峰更被列為上黃山必完成的目標。只不過此峰並非年年開放,而是與蓮花峰交替封山(每五年輪流一次),而攝影者眼中的天都峰之美,必須有雲霧圍繞,山頭隱隱約約的。今年適逢天都峰開放,只可惜天氣太好,我們只在山腳下仰望這座海拔一千八百一十公尺的黃山第三高峰。

蓮花峰與天都峰遙遙相望,分別是黃山第一與第三高峰。

有人這麼說,這個以天梯及鯽魚背之險峻聞名的天都峰,早期因為登頂無路又高不可攀,每當雲霧湧罩,峰頂若隱若現宛如群仙居處,故名天都峰。現在大家所想的,是如何練就體力與膽量,好登上最高坡度達七十度的天都峰,至於名字的由來已經不重要了。

黃山由於山高谷又深,因而形成特殊的山區亞熱帶型季風氣候。加上其特殊的地貌及優越的天然氣候,為植物和動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也造就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現在黃山景區很少看見垃圾就是最好的證明。

最奇最巨鰲魚峰

黃山有不少被稱為「好漢坡」的路段,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因為這些路段特別陡,體力再好走起來都免不了氣喘吁吁,循著蓮花峰往下走,所經過的百步雲梯便是。沿途隨時可聽見「還沒到啊?我的天啊!累死我了!」之累的哀號聲,不誇張,真的有人手腳並用「四腳爬」。

狀似抹香鯨的鰲魚峰,是造物者的傑作,它的巨大使得人看起來特別渺小。

「看到鰲魚峰了,好壯觀啊!」一聲驚呼,瞬間振奮了不少人心,大夥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高大壯碩橫躺於峰頂狀似抹香鯨的巨石的確令人讚嘆。我們沒聽過鰲魚,不知道牠的長相,但這巨石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像一頭鯨,頭大尾小鯨首微微往上翹,張大的鯨嘴頗有鯨吞之勢,讓人不得不讚嘆造物者的神奇。大夥爭相拍照留念,巨石當前,人就顯得格外渺小了。

除了鰲魚峰的鰲魚馱金龜外,整個黃山景區叫得出名字的石頭可不在少數,什麼武松打虎、仙人曬靴、仙姑採藥、天狗望月、童子拜觀音、夢筆生花等千餘塊。不過大都是三分意象七分想像,有人說這是一種移情作用,先將石頭擬人化或擬物化,為原本空靈的石頭,注入一股生命力,至於是否石如奇名就各憑想像了。

樂在趕海

黃山是個雲霧之鄉,一年之中有兩百多天有雲霧,特別是冬季。尤其是登上蓮花峰、天都峰和光明頂,五海更是盡收眼底,感受那「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境界。但由於山谷地形的關係,有時北海朗朗晴空,西海卻遮雲罩霧,而天海瞬間又霞光萬丈了。為了追雲逐霧捕捉美景,大夥可是上下來回奔波,這可能就是當地人所稱的趕海吧!一天衝個幾次,再累也甘之如飴。

朗朗晴空下的黃山,仍有著迷人的風采。

各個景區之間說遠也不遠,只是這太陽一落下,氣溫便跟著降低了。一群人在排雲亭前等著日落西海,雖然沒有煙波萬頃狀似汪洋的浩瀚,但能靜靜地看著那顆火球,在晚霞的烘托中慢慢下沉,領受那最美不過夕陽紅的滋味,已是此次黃山之行最驚艷的一瞥了。

北海賓館在雲霧下忽隱忽現,就是這分迷濛吸引大批遊客奔向黃山。

為了將白雲景區和北海景區等聯為一體,黃山管理委員會於是開發了西海大峽谷,那千峰劃然開,紫翠呈萬狀的新景區是黃山的另一絕處,它除了險峻、雄偉外還多了一股幽靜,特別是下切至一環、二環谷底之後,因為攀爬難度更高使得遊客人數少些,景區內怪石嶙峋石峰簇擁,是旅人仰望黃山的另一處驛站。

黃山松與奇石相依相存,這景象在黃山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