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荒野保護協會與台塑合作守護台灣旱招潮蟹棲息地 雲林縣長張麗善帶領同仁走進泥灘地疏伐紅樹林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今(7)日上午縣長張麗善帶領縣府同仁會同台塑企業、荒野保護協會一百多人,前往濁水溪出海口潮間帶灘地進行紅樹林疏伐工作,透過公民實際參與棲地營造行動,共同守護臺灣旱招潮蟹棲地生態環境。

▲濁水溪出海口是特有種臺灣旱招潮蟹的棲息地,數量估達87萬隻,約佔全臺近九成。
(圖/記者蘇峯毅攝)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濁水溪近年經由雲林縣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等各單位通力合作,推動綠覆蓋及水覆蓋等保護工作,濁水溪掦塵防制成效相當成功,使得揚塵日數已從106年的59天,減少至111年的2天,並提供良好生物棲息環境,目前濁水溪出海口的候鳥季已經是全台鳥類專家趨之若睹的賞鳥勝地,每年3、4月多達20餘萬隻候鳥出境北遷,景觀壯觀,更有很大機會近距離看見東方白鸛、黑面琵鷺、草鴞等瀕臨絕種的珍貴保育類動物。

▲這樣的疏伐需年年推動,方能維持生態平衡,讓我們透過公私協力共同保護動植物豐富的棲地環境。
(圖/記者蘇峯毅攝)

張麗善指出,根據國立中興大學調查研究,濁水溪出海口是特有種臺灣旱招潮蟹的棲息地,數量估達87萬隻,約佔臺灣全島近九成,其中分布在濁水溪南岸的麥寮地區更有超過60萬隻族群棲息。然而紅樹林的密集生長影響到臺灣旱招潮蟹的活動及生存空間,是以啟動此次的紅樹林疏伐活動。

▲台塑企業於濁水溪北堤出海口灘地,攜手雲林縣政府一同疏伐紅樹林,守護台灣旱招潮蟹。
(圖/記者蘇峯毅攝)

張麗善說,雲林縣政府很樂意作為企業、公部門及NGO團體的溝通媒合平台,也非常感謝台塑企業能夠善盡企業責任與挹注資源支持,共同來關心在地環境保護議題並發起實際行動來改善,本次濁水溪紅樹林疏伐活動透過荒野保護協會招募志工並搭配重型機具進行作業,預計於10月底前可執行完成面積約20公頃整理工作,將可為特有種臺灣旱招潮蟹提供更良好的棲地環境。

▲在荒野保護協會協助下,台塑企業於濁水溪北堤出海口灘地,攜手雲林縣政府一同疏伐紅樹林,守護台灣旱招潮蟹。
(圖/記者蘇峯毅攝)

台塑企業麥寮管理部協理蔡建樑表示,台塑企業感受到張縣長團隊對揚塵治理及沿海生態的重視與努力,並響應縣府與荒野保護協會的號召,動員台塑員工及社區志工上百人共同投入紅樹林移除活動,紅樹林繁殖力相當強大,一株過了一年可變成五百株,除了濕軟灘地必需人力外,也動用重型機具進行移除,藉由此次活動捍衛旱招潮蟹的生態,這樣的活動且需年年推動,方能維持生態的平衡。

▲雲林縣長張麗善與麥寮管理部蔡建樑協理合力疏伐紅樹林。
(圖/記者蘇峯毅攝)

農業處長魏勝德表示,濁水溪水夾帶含有機質的泥砂,灌溉出全台灣最肥沃的彰雲平原,也造就出海口潮間帶灘地豐富動植物生態環境,惟根據國立中興大學研究指出,目前濁水溪南岸棲地內發現海茄苳植群(紅樹林)有擴大拓展情形,經評估將對於臺灣旱招潮蟹生存棲地造成環境劣化威脅,為此雲林縣政府已邀集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國立中興大學、荒野保護協會等相關單位研商對策,並由台塑企業挹注經費支持棲地改善工作,透過公私協力方式共同保護濁水溪動植物豐富且平衡的棲地環境,更打造濁水溪麥寮段為西部地區重要的濕地生態場域。

▲紅樹林疏伐活動參與人數達百餘人以上,除台塑公司、台塑石化公司主管及同仁參與外,雲林縣政府亦特別由張麗善縣長帶領縣府各局處同仁一同參與。
(圖/記者蘇峯毅攝)

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分會長廖梅雅表示,濁水溪出海口透過長期的生態追蹤,發現它是台灣旱招潮蟹很重要的棲息地,紅樹林繁衍比較茂密後會漸漸陸化,陸化的環境其實不是台灣旱招潮蟹喜歡的居住環境,牠們的主要棲息地偏好潮間帶的泥灘地,所以移除紅樹林是為了要讓牠們有生存空間。因為台灣的紅樹林生長的情況,很多地方都生長得很好,以台灣旱招潮蟹的角度來說,濁水溪出海口是牠最重要的棲息地,那就是兩種物種的互相取捨,所以在兩個物種之間做人為的介入,是希望台灣旱招潮蟹可以有比較大的生態空間。

▲本次活動共計疏伐範圍約2公頃,紅樹林約清出餘800公斤。
(圖/記者蘇峯毅攝)

廖梅雅分會長最後也表示,這次濁水溪的紅樹林疏伐主要由荒野保護協會跟台塑基金會聯手主導,希望在移除的同時,還可以推廣環境保護的正確觀念。同時協會也試辦了4、5場讓民眾也能參與,今天其實是第二場,開放給公部門的夥伴參加,接下來10月14號跟10月28號還會有2個場次,陸續會在荒野保護協會官網公告,歡迎民眾帶著小朋友一起來做移除,希望大家認識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透過活動增長知能,並將喜悅分享出去,才能吸引更多人一起為環境努力。

▲台塑企業於濁水溪北堤出海口灘地,攜手雲林縣政府一同疏伐紅樹林,守護台灣旱招潮蟹。
(圖/記者蘇峯毅攝)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