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30歲的宋小姐去年反覆出現腳部關節腫脹、肌肉痠痛以及大片紅斑,甚至數日高燒至40度,緊急住院才確診是「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雖使用類固醇治療仍難以抑制,更一度引發腦膜炎及左腦腦幹血栓,險變植物人!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盧俊吉表示,新型生物製劑可從根源降低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成效明顯,有望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並鼓勵病患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策略。
2.5萬病友陷困境 不只蝴蝶斑,更可能損及器官
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統計,全台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約有25,400人,特別好發於20-49歲年輕女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說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先天基因異常及後天環境因素,導致免疫系統產生大量抗體攻擊自身器官。高達8成患者易出現紅斑,更是長期處於疲勞狀態。
而且由於自體免疫系統攻擊不同器官,容易伴隨骨骼關節病變、血液系統異常、腎臟及心血管疾病等諸多共病。根據統計,超過50%的病患在診斷後10年內會產生不可逆的器官損傷,死亡率更是一般人的2.6倍,其中又以感染症、心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為前3大死因。另外,因狼瘡腎炎引發的急性腎衰竭以及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亦是死亡的高風險因子。
類固醇治療8大副作用 新型生物製劑明顯緩解症狀
目前治療紅斑性狼瘡主要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雖能緩解症狀及降低發炎反應,卻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且副作用多。近年國際指引多建議降低類固醇使用劑量,改以其他藥物輔助治療。
- 高血壓
- 高血糖
- 體重增加
- 皮膚瘀青
- 高感染風險
- 白內障、青光眼
- 骨質疏鬆缺血性壞死
- 失眠精神異常
盧俊吉說明,好在現已有第一款專門抑制第一型干擾素活性的新型生物製劑,可從根源降低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減少減少急性發作風險、類固醇的使用次數及劑量,對於改善患者皮膚黏膜、肌肉關節、血球下降等症狀成效明顯。新型生物製劑目前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在歐美已取得適應症,且於今年4月10日正式通過臺灣食藥署核准,可供臨床使用。在疾病控制得宜的前提下,且主要症狀均已明顯改善、無任何重要器官的持續影響,希望類固醇可在2-3個月內減量至一天1顆5毫克以下。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症狀反覆多變又易侵襲全身器官,導致超過半數的病患無法繼續全職工作,面對收入中斷與治療花費的雙重經濟危機,不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對患者身心靈造成巨大負擔,呼籲社會大眾共同支持,協助病友重拾信心、告別干擾人生。
【延伸閱讀】
為什麼夏天女生很少穿牛仔褲? 皮膚科醫師分析有3皮膚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0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