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需要藥物治療? 醫籲失智症「社會處方」友善溝通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失智症人口比例逐年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發現,失智症患者佔了65歲以上老年人口8%。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劉建良主任表示,現在台灣失智症人口大約為31萬,推估到2050年可能攀升至80幾萬,甚至百萬人口。然而,如果可以的話,患者最不想要的其實就是看醫生吃藥,呼籲民眾與患者友善溝通,透過「社會處方」與外界多互動,有助於延緩失智程度。

4個關鍵字:尊嚴、尊重、自主、平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失智症報告顯示,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這波「失智症大潮」來勢洶洶,長期推動失智症照護服務的劉建良表示,在以社區為中心的醫療照護過程中,做到「全人照護」有絕對必要,除了飲食與營養、情緒、生活照顧之外,與社群互動也不可或缺,對於失智程度的延緩也有相對助益。

根據2017-2025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指出,為因應失智症問題,擴大兼具適當醫療與社會照護專業技能的人力,並提供介入措施及服務,才是失智症之預防、診斷、治療及照護的首要之務。目標打造一個能預防失智症的社會,並確保患者及其照顧者有良好的生活,獲得發揮患者潛能所必須的,有尊嚴、受尊重、能自主及具平等的照護與支持。

不想看醫師 失智症患者最需要的是什麼? 

雖然失智症可經由服藥與治療來減緩疾病進展,但劉建良表示,其實患者本身最不想要的就是看醫生、吃藥、治療,最想留下的則是親友、正常生活與交通,甚至可以擔任志工為社會貢獻、獲得成就感。

劉建良表示:「失智症患者大部分時間是正常的,但人們都會盯著他不正常的少數片段,可能僅占他生命中的5%的時間,將其擴大到他是一個不正常的人,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失智症患者有感情,也有跟大家一樣做為人的感受,因此如何忘記這些片段,對於家屬來講是一個需要修練的地方。」

「友善社群」入家庭與社區照護 People變Person

早期失智症照顧多是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從生物醫學角度切入,在醫院裡由各單位跨專業服務合作。現今演變為「全人照護」,注重的不只是單一疾病,還多了重視個案在社會裡的價值觀、文化跟感受,People-Centred Care是在原有的Person-centered care架構下加入「家庭」與「社區/社群」。

失智症照顧相當多元,包括從疾病診斷前、疾病診斷後到所要介入的服務,其中最重要的2個架構為「友善社區/社群」和「社會處方」。劉建良建議照護者乃至旁人,多同理以及溝通技巧,與患者互動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

掌握STEEP口訣溝通技巧

S:微笑smile

T:謝謝thanks

E:眼神接觸eye contact

E:擁抱當下embracing the moment

P:耐心patience

「社會處方」滑手機、逛博物館都可以成為治療方式

「社會處方」是失智症治療中的「非藥物治療處方」,患者若有非藥物治療的需求,就會由醫師開立處方。社會處方在英國已行之有年,而且無論是失智症、慢性病或一般銀髮族都適用。

劉建良解說,人接觸的外在環境就是社會,所以醫師開立的不是藥物處方,而是以「人跟社會互動與人際互動」作為治療,例如國外有「手機處方」、逛博物館、走訪步道等等,屬於多元介入治療方式。其中最常應用的就是藝文處方,例如前幾年跟國立台灣博物館合作攜手關懷失智症患者,成效頗佳。

劉建良表示,聯合國早在2008就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CRPD)喚醒各界關注聽障、視障、人權或者智能障礙,但失智者患者人權直到近年才受到重視,而且失智症照護還包括醫療、護理、長照、社會服立、居家醫療照護、臨終安寧照護與個案悲傷陪伴,一路以來需要許多服務,期盼外界別只看失智症表面症狀,而是多關注患者本身的身心所需,社區資源也能進一步開發整合,以降低疾病對家庭、社區甚至國家的影響。

 

 

【延伸閱讀】

國外研究:智慧手錶可提前7年預測帕金森氏症!

估20年內每天將增48人失智! 友善照護環境、失智共融社會急需建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865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