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所稅惡法重傷投資人 股票族全面倒馬上街頭

獨家報導文:陳家榆|圖:彭級鋒、張至謙 攝影

「證所稅」一直是台股的禁忌,在1988年當時財政部長郭婉容,推出課徵證所稅造成台股崩潰,仍是台灣股市歷史上難忘的一頁。時至今日,郭婉容的女兒劉憶如當上財政部長,又高舉復徵證所稅,此議題再起經濟波瀾。證所稅從4月12日送出財政部,就天天凌遲投資人,而劉憶如明知不可為之,難道只是為了替24年前害一堆投資人跳樓,被定位為「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的母親郭婉容爭一口氣?而這口氣,卻是賠上整個台灣的證券市場,甚至經濟的發展。

財政部長劉憶如強調,99%股市投資人不是證所稅課徵對象, 不用過度緊張。(中央社提供)

股市的成交量萎縮,接踵而來的是券商的裁員、資本市場的募資困難、中實戶遁逃海外、資金被迫外移,這一連串的問題,在證所稅送出財政部,送到立法院的過程中,不斷有專業人士、從業人員、學者、立委、股民呼籲。但是,連任成功的馬英九肆無忌憚,態度竟然和漲油價、漲電價一樣,只有在臉書上說「今天不作,明天會後悔」!

其實,真正的現況是,股民都後悔投票給馬英九,而且決定站出來,高喊「馬英九下台」!

法案內容相關單位 無充分溝通

有關財政部長劉憶如提出的法案內容,行政院會26日通過復徵證所稅方案,基本上每一申報戶全年賺新台幣400萬元以上才報稅,所得年度已繳證交稅的半數可抵證所稅,持股三年以上則減半計算獲利。如獲立法院三讀,明年1月1日起,稅率在15%~20%範圍內,由政院視經濟環境定之。

財政部官員表示,個人證所稅課稅對象包括居住者和非居住者,居住者以「戶」為申報單位。另一方面,非居住者是指在台居住未滿183天,按「人」申報,非居住者每人賺200萬元以上要申報,扣除額為每人200萬元,而且所得年度已繳的證券交易稅只能列報費用,沒有居住者可抵扣證所稅的優惠。

對於財政部、金管會對證交稅是否調降意見相左,立委質詢時痛批,財政部與金管會根本就沒有充分溝通,行政院都快定案,現在意見還是不同。呼籲政府要全盤考量,同時應追求「輕稅簡政」,貿然實施可能引發證交稅短收、資本市場流動萎縮等多元連鎖負面結果。

違背輕稅簡政 如同經濟版的文化大革命

行政院版證所稅版本出爐後,福邦證券董事長,同時也是證券公會理監事的黃顯華表示,「坦白說如果行政院版本好,股市為何此之後就直直落?顯然是市場和人民對此政策最直接的反應,難道這些官員看不到嗎?這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根本沒有往上提升,反而向下沈淪吧。」

據了解,黃顯華向來行事低調,這三十多年來,一直為台灣的資本市場與發行市場打拚,曾主導參與鴻海、寶成、巨大等公司的上市案,對台灣的經濟有不少貢獻。這一次為何他要親上火線?他表示有兩點,「一、他不是代表有錢人出來講話,單純只關心台灣經濟發展的走向。二、站在公會的立場,就事論事,此一政策對於券商從業人員會有多大的周邊影響?政府難道沒有想到?」

黃顯華很擔心未來台灣企業沒有一個穩定的資本市場來支持,「台灣是以中小企業起家,此影響可以說是扼殺中小企業的生存權。台灣的新興產業發展很重要,也是接軌國際重要指標和競爭力,這政策一旦施行,對發展有正面效應嗎?值得思考。」

黃顯華認為,公會支持有所得即要繳稅,但不必為了想徵少數人的證所稅,而把資本市場搞得天翻地覆,人心惶惶。若明年開始課徵證所稅,且證交稅不同步取消或是降低,預期台股成交量會急速萎縮、以及資金加速外流和資本市場重創等問題。

此外,黃顯華語重心長的表示,「政府應要再加以深入評估,雖然政府提倡的是,公平正義、增加稅收、不影響股市流動性、不影響小額投資人權益、及簡易的稽徵成本,但我從產業面的角度以及經濟發展來看,將造成結構性的傷害和衝擊。且造成貧富對立。」

黃顯華並舉出德國財政學者華格納課稅四大原則,「即是國民經濟、財政收入、稽核成本、社會正義」。以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STIGLIZ課稅的五大原則是,「經濟效率、財政收入、稽核成本、彈性原則、課稅公平」。希望台灣的政府單位能參考國外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台灣人民真正的想法,而不是只會自彈自唱。

雖然有官員覺得黃顯華的看法似是「言重」了,但黃顯華真的希望自己是「言重」並「想太多」,但萬一他是對的呢?他表示,「如同母親告訴我的一句話,碰到逆境要忍耐、不如意時要堅強,我就是持著這態度,明知不可為而為,繼續努力。」

證所稅應以打擊市場的 投機炒作為前提

關於證所稅的實施,第一次在民國63年財政部復徵證所稅,當時股市過熱,為了抑制市場過度的投機氣氛,所以祭出證所稅,但因為課稅問題以及加上股市重創,一年後即宣示停徵。 第二次在民國77年,當年的1月13日逢蔣經國總統的逝世,台股雖曾受到影響,但台股略為回跌之後,就開始展現新一輪的漲升行情,也為了平息股市過熱,但後來又停徵證所稅。

思考一下,證所稅能課到多少稅金?反觀,每一年的證交稅沒有少過,上千億元的稅收,是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之一。同時,這幾年的台灣股市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歐債危機,股市大量投機炒作已不復見。但這一次政府跟過去不一樣,這一次要跟全民宣示,是因為政府要得到「租稅正義」、「稅制公平」的好名聲,也是達到馬總統一直以來強調的「落實公平正義」的第一步。

課稅之人都賺錢 應很高興才對?

股市投資人如何確知是否該繳證所稅?該繳多少?財政部長劉憶如簡單說明公式:把每檔股票售價,先減掉購買成本,再減掉手續費,然後總額再減掉400萬元,是負數就免繳,是正數則再乘上稅率,就是應繳納的證所稅稅額。

她強調,要繳稅的人是「券商的VIP」,券商可提供對帳單、稽徵成本也不是問題。 劉憶如指出,能被課到稅的人都賺了錢,應很高興才對。

行政院會通過的修正要點,除賦予課徵證所稅的法源、規定課徵門檻與稅率,也參酌原反對復徵的金管會意見,相關配套包括:為鼓勵長期持有,若售出的股票已持有逾三年,所得減半計算;證交稅雖不得減除,但一半稅額可自應納稅額範圍內減除,並允許投資人盈虧互抵;個人期貨交易所得也不會納入課稅。

面對近期台股成交量下跌,即有可能股市操盤手利用機會買空賣空,如果沒有配套措施,可能造成股市再崩盤!且造成這段時間社會付出的成本跟短收的稅收,影響之大,不可不正視。

假外資現象 中資?外資?

政院版本排除外資,外資不課的話會有假外資現象出來,以後會變成國際間的提款機。

劉憶如則解釋,在台灣有營業處所的外商也要課稅,只有境外法人才不課稅,「這是國際慣例」。劉憶如說:「大部分國家都是有課徵證所稅的,可是對境外的這種法人,也是全部都沒有課徵證所稅,就像我們自己台灣到海外去買股票,人家也沒有收我們的證所稅,所以這是一個國際慣例。」

真的能縮短貧富差距?

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民眾追求公平正義呼聲日高下,先是有抑制炒房的奢侈稅,但真的有效嗎?房價有因此下滑嗎?接下來則是「量能課稅、租稅公平」的政策稅改重頭戲。

改革本來要付出代價,證所稅方案短期會讓市場價跌量縮,也該在政府與外界的意料之中,但對於未來的影響和走向,真的能如預期的美好嗎?是否應參考更多各界人士的意見,以補政策之不足,如此才能降低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