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不見的友人A君忽然來電,說最近收了一筒「龍馬同慶號」圓茶,希望我能前往辨識真偽。原則上,我是從不幫任何人做普洱茶鑑定的,但電話彼端傳來誠懇又急切的請託,還說附近有家知名法國餐廳,邀我「順便」共進晚餐。
受不了法國美食的誘惑,我勉強赴約前往:就在A君小心翼翼自紙箱取出竹篾包裝的筒茶時,我毫不猶豫地告訴他「不必拆了,是贗品」。此話一出,法國菜自然也不用吃了,但見A君臉色鐵青並表示尚有要事,等於是下了逐客令。
事後A嫂打電話來,為先生的魯莽感到抱歉,並解釋說該筒茶花費百萬購得,心情不免沮喪;但仍不甚服氣地表示,我連竹篾殼都未打開,怎能貿然判定真偽?我說普洱茶在1950年以前都是沒有外包紙的裸餅,筒雖未開,但透過竹篾的縫隙一眼就可費以瞧見裡面包著白紙的茶餅,真偽立判。
收藏普洱茶,首先普洱茶的「斷代」不可不知,一般可分為:號級茶(私人茶號、1950年以前)、印級茶(中共建國後的國營茶廠、1952至1969)、七子級茶(1970至1996),以及1997年至今的「新生代普洱」等四大分類。
話說普洱茶本源於中國雲南,卻風靡於香港,並在台灣發光發熱。近年更延燒至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並在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今天,以劇力萬鈞之勢風雲再起。而超過五十年以上陳期的老茶,由於奇貨可居,價格的表現更是一日千里,成了許多人繼紅酒之後的最大投資標的。
例如日前才經由中國嘉德拍出的一筒「福元昌號」圓茶共七餅,就以一千零三十五萬元人民幣成交,創下普洱老茶最高的拍賣紀錄,十年前的價格卻不過數十萬台幣,漲幅驚人。
目前市場上所流通的古茶,大多為福元昌號、同慶號、宋聘號、敬昌號、同興號、車順號、陳雲號、同昌號等私人茶莊,在二十世紀初期至50年代產製的「號級」古茶,年份約在60至90年之間。其中「福元昌號」號稱「普洱茶王」,茶品以不同內飛分為較剛猛的藍票與紫票,以及較柔順的白票三種,一律印朱紅色圖字,而今年嘉德拍出天價的福元昌號為藍票內飛。
同樣風靡兩岸的同慶號圓茶,則號稱「普洱茶后」,市面上依不同筒票大別為「龍馬同慶」與「雙獅同慶」兩種。由於年代久遠,開啟時餅緣不免鬆動,沖泡後的茶湯表現且一如大票所述「水味紅濃而芬香」呈剔透的深栗色、幽雅內斂,入口則細柔滑順。
「品相不凡、老韻十足,香陳味醇、氣強而化」十六字,道盡了現代人對古董茶的普遍評價。不過經過十多年的大量消耗,存量已急遽驟減;加上兩岸茶商與收藏家的不斷推波助瀾,天價自是在所難免。
撥開筒包斑剝的竹篾外殼,歲月的陳香彷彿五指山下剛剛獲釋、飛躍而出的齊天大聖,瞬間瀰漫整個室內;早已皺得不成「紙形」的內飛與蛀孔斑斑的防偽大票,在燈光下依然展現長者飽含智慧玄機的迷人風采。懷著感恩與虔敬的心,將溫潤的茶湯輕啜入喉,濃醇甘美的韻味頓時直衝腦門。
這是許多朋友品飲「可以喝的古董」的共同經驗,普洱圓茶早期又名「元寶茶」、「僑銷圓茶」,一般則多稱為「茶餅」,是普洱茶最早、也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型制。據說最早始於於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並在乾隆初年由開設在易武的同興號與同慶號首度推出。《大清會典事例》記載:「雍正十三年提准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當時為方便馬幫的運輸,以竹篾外殼包裝七片圓茶,再用竹皮線綁緊為一「筒」,因此有了「七子餅茶」的統稱。再以十二筒放入竹編的大簍內稱為一「籃」或一「件」,也就是八十四餅裝。通常馬幫以兩籃為一擔,每一匹騾馬馱運一擔,約重一百二十斤。
如何辨識號級古董茶?首先,單餅絕不可能有外包紙,僅有內飛與大票(又稱筒票);而大票大多置於第二片、少數在第三片的上方;內飛且為手工製作的薄棉紙,並多以木刻蓋印。此外,茶餅不會用短而細小的茶菁拼配,也不會大量使用茶芽(最多只灑一些在茶面上)。而餅形製作或整體包裝也十分用心,即便完全以手工石磨緊壓而使餅形大而鬆,卻因茶梗放在茶餅底部配以粗壯的茶葉,因此歷經多年也不易散開,反而更有利於陳化。
再者,過去老茶號除了製茶賣茶外,大多兼營油糧食品或馬幫運輸等業務,因此所留下的餅面往往會出現米殼等穀物。而在整筒(七片)的包裝上,最底層的一片茶餅大多倒轉放置,這都是號級茶才有的特色。
至於印級茶,記得兩年前在電視節目中,某位閩南語知名歌手被問及致富之道,只見他不慌不忙,從背包取出了一餅普洱圓茶,說是用價值二百八十萬台幣的一輛賓士轎車所換來。看到主持人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他笑說「一共七餅,也就是一筒啦」,並解釋自己並非敗家而係眼光獨到,當時他頗為自得地表示「今天市場價格已飆破三百五十萬了」。
歌手拿的普洱圓茶,白色斑剝的外包紙上,無論上方的「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或下方的「中茶牌圓茶」字樣,還有正中央由八個「中」字圍繞的「茶」字,全部都為紅色,正是今日普洱茶的當紅炸子雞「紅印」。時間不到兩年,今天紅印每餅已飆破百萬台幣天價,也就是說,假如那筒茶還在他手上,就有七百萬台幣的價值了。
話說新中國建立後,所有私營茶號從1950年起紛紛結束,普洱茶的產製正式進入計畫經濟國營茶廠的時代。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標正式在北京完成註冊,1953年西雙版納「佛海茶廠」更名「勐海茶廠」。而「印級茶」就是海茶廠異幟後所生產的首批普洱圓茶,由紅印打頭陣,綠印緊跟在後,再後為黃印;直至1970年代以後才全面為「七子級茶」所全面取代。
不過,紅印、綠印、黃印三者,都是現代茶商為了便於行銷而自行「追加」的封號。勐海茶廠在出品時並未做任何命名,只有中茶牌商標的「茶」字,分別以紅、綠、黃三種不同顏色區別。
頂著「中共建國第一餅」的光環,紅印的原料來自腊縣包括易武在內的優質單一茶菁,特色為「茶菁肥碩、條索飽滿」,沖泡後茶湯呈透亮的栗紅色,且明顯輝映均勻的油光。尤其茶氣強勁、厚重感十足,更使得現代人趨之若鶩。
綠印則是紅印的姊妹產品,大別為早期(50年代)與後期(60年代末)兩種。早期綠印又稱為「藍印」,因為除了八中標誌中間的綠色「茶」字外,下方還印有綠色的「甲級」或「乙級」兩字;當時由於乙級乏人問津,因此再用藍色墨水將甲級、乙級兩字塗蓋,可說「欲蓋彌彰」了。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藍色墨水經過數十年後多已褪去,甲乙級今天又重現世人眼前,因此早期綠印又分為「甲級藍印」與「乙級藍印」兩種,「藍印」指的是下方做為掩蓋的藍色墨水,令人啞然失笑。
相對於紅印與綠印均屬單一茶菁製作的生茶,同屬勐海茶廠在50年代末期製作的「黃印」,卻是國營茶廠拼配茶的「始祖」。主要以中壯茶葉摻雜嫩芽拼堆、毫頭多,且由於在製作過程中產生了發酵效果,而普遍被認為是「二分熟」的茶品。儘管在陳放五十年後的今天,沖泡後的茶氣依然強烈、喉韻甘潤,但水性卻柔和偏熟。
稀有珍貴的印級茶與今日較為普及的七子級茶,無論年份、口感、價格等均有極大差異,但兩者卻極易混淆,必須小心辨識。首先看外觀的最大不同:印級茶外包紙上方的「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到了七子級茶改為「雲南七子餅茶」;下方的「中茶牌圓茶」改為「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且印級茶所有文字均「由右至左」,七子級茶則「由左至右」,最下方還多了兩行英文字,表示從70年代開始國際化了。
撥開外包紙檢視茶餅:印級茶內飛僅有八中商標。假如商標下多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廠出品」兩行橫字,就是70年代以後的「七子級茶」了。而且比起印級茶,七子餅茶還多了一張中英文對照的大票。
必須注意的是:70年代後產製的普洱茶,無論茶商如何追加大黃印、小黃印或大藍印等封號,都不能歸為「印」級圓茶,而是外包紙上方清楚標示的「雲南七子餅茶」。「黃印七子餅」也絕對不等於「黃印」,可千萬別被唬哢了。
在外觀上,1952至1970年代初期的「印級茶」,以外包茶票紙上紅、綠、黃三種顏色的「茶」字作為識別。「七子級茶」則僅以四碼編號來區分,外觀上沒有多大差異。而勐海茶廠常規性的七子餅茶,生茶就以八五八二、七五四二、七五三二這三者最多;其中僅編號七五四二的茶品就超過百種以上,熟茶則以七五七二、八五九二兩種居多,五種茶品歷久不衰,即便在國營勐海茶廠已改制為民營,並以「大益」取代「中茶」為商標的今天,每年仍有大量產製,也是開始入門收藏普洱的朋友們,始終不變的堅持,更是對岸眾多新手或收藏家較為放心的「績優股」。
有人說「數字會說話」,在七子級茶的辨識上可不一定行得通,首先得搞懂編號數字所代表的意義:以八五八二為例,前兩個數字代表從1985年「開始」生產此一批號或配方,而「絕不代表該年所生產」。第三個數字代表茶菁的級數,通常茶菁從最細的芽尖至最粗的大葉分為一至十級,八即為第八級的茶菁,級數的高低並不等於品質的好壞,只是粗細的分等罷了。第四個數字則代表茶廠,如最末數字為二即為勐海茶廠,末數三代表下關茶廠;末數一則代表昆明茶廠。例如七五四二或八五八二圓茶就必然出自勐海茶廠,七五八一茶磚則出自昆明茶廠。
不過,同一個編號在不同時期往往會出現不同版本,例如七五七二就至少有六種版本;尤其近代茶商喜歡在某些年度生產的某些編號另外加上新的命名,例如常聽到的「雪印青餅」、「七三青餅」、「八八青餅」、「七子小黃印」、「七子大藍印」等。
以市面上炙手可熱的「七三青餅」為例,其實就是勐海茶廠於70年代中期產製的嘜號七五四二餅茶。一般來說,七子餅茶外包紙八中標誌內,綠色的「茶」字大多以網版做第二次印刷,只有該批七五四二使用手工蓋印,因此有人特別以此作為辨識或鑑定的最大特徵。
再者,勐海茶廠產製的茶餅編號,並不直接出現在茶餅外包茶票紙上,而是貼在整支(即十二筒、大陸稱『一大件』)竹編的「支票」上,俗稱「嘜號」。除了大量進貨的茶商外,一般人很少會購買整支的茶品,因此根本看不到支票上的嘜號,即便有嘜號可循,2003年以前所有支票也從未標示出廠年份。也因此收藏七子級茶品,難度更是超過印級老茶。
我早在2008年出版的《普洱藏茶》就曾提到「八五八二青餅將是繼印級茶後的明日之星」,果然近年在七子級茶中,就以1986年前後出品的八五八二青餅最受青睞,價格也年年飆漲,近日甚至還有投資名嘴在電視上加碼推薦。
從嘜號來看,八五八二應為八級的茶菁,但實際卻使用三、四級幼嫩芽葉鋪面,再以七、八級較粗葉毛茶為底茶,後期更出現拼配五、六級青壯茶菁的情事。大致來說,八五八二增加了粗大原料與茶餅的疏鬆透氣性,有利於加速茶餅的自然陳化發酵,因此有人說,在勐海茶廠的三大常規性產品之中,今天就以八五八二青餅的轉化最佳,不僅茶氣強、活性高,樟香與印級茶尤其接近。茶湯含在口腔的飽滿度明顯,即便沖泡多次,茶湯色澤依然偏紅透亮,湯水甘甜且香氣度高。
由於1985年起勐海茶廠才獲准私自接單,八五八二七子餅茶在南天公司訂製後必須通過質量檢驗,而在筒包上貼有綠色橢圓形「中國商檢」貼紙標籤、英文「CIB」字樣,並於1986年正式進入香港,因此該批普洱在台灣也一度被稱為「商檢茶」。
此外市面上還有一款厚紙包裝的八五八二,由於餅身略厚而膨鬆,俗稱「鬆餅」,應為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的產品。由於餅形特別膨鬆使得轉化情形甚佳,陳韻及樟香味十分明顯,茶湯也堪稱甘甜滑口。
與其他兩款常規性青餅七五四二、七五三二比較,八五八二的餅面較大,放在手上的感覺也比較厚實,底茶更有較粗甚至較大的茶葉,可作為辨識的依據。
其實辨識七子餅茶的最佳方法就是實際沖泡:通常以沖九泡為標準,前三泡為「環境泡」,從明顯的悶濕或清揚或雜氣研判存放環境究竟係乾倉或濕倉。四至六泡為「茶質泡」,從觀察葉底與茶湯色澤來判定茶品原料的優劣。後三泡則是最重要關鍵的「年份泡」,因為此時影響茶品的物質多已淡化,葉底的變化度也趨於穩定,此時年份較輕者茶湯變淡、葉底則偏黃或偏綠,山寨版的「作手茶」此時也會現出「葉底偏黑」的原形;而年份超過二十年以上的陳茶葉底會越來越紅,湯色也會維持原有的飽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