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近日國內又新增數起確診後出現「猴痘」的病例,除了「猴痘」之外,新冠後出現皮膚搔癢及皮膚顆粒水泡的問題也十分常見,但新冠後皮膚癢及「猴痘」皮疹之間有什麼區別?讓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來說明。
確診後胸腹出現塊狀紅疹 泛紅、搔癢難忍受
二十二歲的王小姐在年前曾經感染新冠肺炎,經治療後,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狀均消失,但是在洗澡時發現腹部及胸口處有紅色塊狀的疹塊及水泡,大小約五元幣大,以腹部為中心叢聚散生,不時會有突發性搔癢,周遭皮膚泛紅,偶覺得烘熱,紅疹周邊有粟粒狀的脫屑,夜間及洗澡後搔癢難耐,反反覆覆地發作,有時會搔抓至出血,影響皮膚外觀,因而求助醫師。
賴博政醫師說明,新冠後期出現的長新冠症狀,其中一個常見的是皮膚病,這類皮膚的疾病類似「猴痘」,相類似之處是有皮膚搔癢、頭痛、肌肉疼痛、低燒和倦怠沒精神表現,但是「猴痘」比較常發生在發燒後三天內出現,往往較集中於面部和四肢,大小較小,以顆粒狀紅疹為主,但此類皮疹往往是新冠後反覆出現,以大面積斑塊為主。
賴博政醫師指出中醫早期就有提過類似的概念,像是古書《金匱要略》提到「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疹。」
外邪入侵、病邪未除 兩大穴位緩解皮膚搔癢
目前對於確診後皮膚搔癢、容易有破皮搔抓的情形還不是明瞭,中醫認為可能與外來時疫邪氣有關,一開始出現外邪風熱邪氣侵犯體表,造成體表以發熱為主,頸項肌肉緊繃,氣血循環不流暢而造成的頭痛。中期在身體正氣不足的狀況而造成,全身疲勞倦怠,體力精神都變差。後期因為病邪未除,邪氣入血分造成血熱內盛,皮膚底下因為充血後有紅暈,突起於皮膚表面且十分搔癢的表現。中醫會針對皮損的樣貌及兼症,加入體質的概念,做出不同的診療。
賴博政醫師分享,平時可以善用兩個穴位,預防緩解皮膚搔癢的發生。
1. 曲池穴:
曲池穴本身是手陽明大腸經,屬於氣血湧盛的經絡,且具有疏熱祛風,調氣和血的功能。
位置:彎曲手肘,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骨邊連線的中點。
2. 筑賓穴:
筑賓穴是腎經的穴道,具有疏理下焦,清熱解毒的功能,是中醫認為的解毒要穴。
位置: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五寸,在骨後緣肌腹內下方凹陷處。
此外,在飲食宜注意多吃些性味寒涼等蔬果,可以幫助體內熱毒餘邪的排解,在水果類可以多吃香蕉、西瓜、香瓜、水梨蔬果,因為以上四種水果性味是甘寒,帶有些清熱解暑,除煩止渴的作用。蔬菜類可以多食用芹菜、苦瓜、綠豆、薏苡仁,因為以上蔬菜帶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在,適合因熱盛引起的皮膚斑疹,並帶有利水滲濕的作用。但須注意以上蔬果都偏寒涼,如果食用過量,也有可能造成腸胃腹瀉的情況,最好諮詢專業醫師以尋求幫助。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2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