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煌仁 | 圖:資料照片 | 獨家報導1146期(10月份)
根據富比士雜誌(Forbes)推測,十年後科技、電腦仍將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部份,但是將「消失在人類的集體意識中」,讓人忘了它的存在,透過物聯網的急速發展,科技產業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科技的人性面,在虛擬及真實世界中取得完美平衡。
近兩年來,當科技產業面臨獲利瓶頸,紛紛尋找下一個產業新星之際。包括國際大廠谷歌(Google)、思科(Cisco)、英特爾(Intel)到台灣的台積電、聯發科等重量級公司,都不約而同將「物聯網」視為下一波電子業最重要的大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甚至公開力挺物聯網的重要性。
因此,分析師指出,國內耕耘此領域相關的企業,未來將有機會在第一階段取得領先。不過,面對國際大廠們的虎視眈眈,未來三年將是相關企業進行整併、收購的好時機,否則很難在這個將持續二十年的物聯網領域立足。
萬物皆可上網
所謂物聯網,就是指未來萬物皆可上網,包括汽車、農漁業、水電設施、路燈、甚至垃圾桶。相對於過去只是人與人,或人與物聯網,全新的物聯網概念將就可以產生出規模更大,更變化多端的創新應用。
據了解,物聯網市場目前可分成三大領域,就是感知設備、網路連結及應用程式等。感知設備包括像條碼、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近場無線通訊(NFC)、微機電(MEMS)等。而網路連結則包括從藍芽、無線上網(WiFi)、3G、4G到物聯資訊網等。至於到整個系統的應用程式部分,則是像交通網、智慧城市等,需要更多跨領域的軟體與知識整合的層次。
就業界資深的分析師來看,對台灣企業來說,感知設備與網路連結中是最有機會取得市占的領域。其中,感知設備又以半導體產品最多,這也是為何眾多半導體大老對發展物聯網最為積極。至於,應用程式部分,因為牽涉到系統與軟體,台灣廠商的相對著力較淺,並不具備優勢。
根據國際調查機構的調查顯示,台灣的聯發科名列全球最具影響力物聯網企業的第九名,而且對近來推出物聯網平台LinkIt的聯發科也給足肯定。而這份名單入榜的其他業者包括蘋果、谷歌、英特爾、思科、微軟及三星等國際大廠,這也說明聯發科在物聯網領域的影響力。而除了聯發科之外,生產研發相類似產品或技術平台的廠商,在台灣也不少,包括瑞昱、聯詠、敦泰、奇景等公司。
由於一般預估物聯網要到二○一六年以後才會大規模發展。所以,未來關鍵的三年,將是購併或被購併的最佳時間點,完成整併後的公司,未來才能抓緊物聯網商機。
穿戴式裝置凸顯物聯網的雛形
事實上,由於許多物聯網系統牽涉到太多基礎建設,例如谷哥目前推動的無人駕駛車系統,必需要能夠建立車與車、車與基礎建設之間的上網功能,這需要耗費太龐大的基礎建設,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才能成局。不過,以目前最快看到發酵的產業,會集中在穿戴式科技、智慧家庭或智慧汽車。
穿戴式產品為例,目前市場傳出原相與廣達合吃蘋果iWatch與亞馬遜手機兩大訂單。其中,原相從過去在滑鼠及遊戲機的感測元件領域,已逐步擴展到安全監控、3D手勢感測和心跳量測感測晶片等,已奠定在物聯網的發展基礎。
另外,過去零售通路所使用的標籤,都是由人員一張張貼上去;最新搭載Wi-Fi接收器的電子標籤,採用的是元太最省電的電子紙技術,透過管理中心的電腦控制,一秒鐘就可以更改售價,在瞬息萬變的零售市場中,快速提升反應速度。例如全中國有兩百餘家店的大潤發,或台灣有五千家店的統一超商,都可以透過電子標籤提升價格競爭力,並與虛擬電子商務通路一決高下。
雖然台灣廠商在感知設備、網路連結佔有先機,但也有專家指出,最終物聯網時代的贏家,結果可能會落在應用程式的領域上。原因是目前大家討論最多的都是第一階段贏家,也就是在硬體生產的部分,也就是做感測元件的IC公司。這部分,未來很難說會不會有後起之秀崛起取代。
但未來的第二階段及第三階段的贏家,則是以這些感知設備來網路連結的企業,也就是擁有大數據的企業。
就有人這麼說,「對冰箱來說,上網只是多加一個功能而已,上不上網有何差別?」因此一個會上網的冰箱,並沒有創造分享經濟,而是要能夠對大數據進行分析管理,甚至開發出更多創新應用,才能創造價值。目前,就有台灣廠商不甘於只做第一階段的贏家,利用相關數據服務,幫企業更了解客戶。透過數據分析進而做到創新與跨界,在可見的未來成為主宰物聯網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