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台灣立刻在三天後派遣搜救隊伍前往協助,出發前,這支隊伍在媒體鏡頭的見證下,由消防署長授旗正式成軍。但遠在中國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發兵遠征可是要由皇帝授與「兵符」的,本刊獨家取得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漢高祖羊脂白玉兵符,要告訴您一段不為人知的祕密。
講
「兵符」,就要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周代,相傳周朝太公姜子牙為了辦理國政事務與傳遞命令,基於約定的實踐與共識的執行,發明了「符」為物證,當時的「符」,有的上面會註明約定文字,有的則一分為二,以實物為憑據,由訂約的雙方各執其一作為信物。但「符」的大量運用,從姜子牙的善於用兵,使得「符」最常用於軍事命令的傳遞,進一步到了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兵符不但大量運用在戰爭上,而且以「虎形」最為盛行。
兵符多為虎形,左右合一驗軍令
古物研究學者陳錫瑞表示,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戰事不斷,而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的總稱為「白虎」,主「兵」。因此當時的兵符多為「虎形」故兵符又稱作「虎符」,又由於當時兵權都掌握於國君手上,因此調兵遣將便以兵符作為憑證,而兵符大致以當時的貴金屬「銅」打造,並鑄成虎形,由國君授與臣屬兵權之後,使可調動軍隊。
然而,軍隊的調動,通常是將兵符一分為二,由帶兵的將領持左半部,君主則持右半部。當軍令一下,君主就把右半部的兵符交給親信,帶著詔旨前往將領駐紮地宣佈軍令,而唯一能夠驗證將領的,就是將兵符的左右兩半合而為一,才算完成受命,軍隊始得出師,這也正是兵符的真正由來。
見兵符如見君主,不聽軍令則誅之
兵符等於是君王的信物,見到了兵符也等於是見到了君主,戰國時期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當秦國遠交近攻、橫掃中原之際,秦趙兩國為了奪取上黨(今山西長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打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趙國敗陣,兵損四十萬,史稱「長平之役」,此後,趙國國衰敗,也引起了秦國進一步的追擊,當時趙國的「平原君」對各國發出求援的訊息,獲得了魏國昭王的兒子「信陵君」的正面回應。
原本信陵君懇求父親派兵弛援,但秦王已放出風聲:「秦國已兵臨趙國首都邯鄲,誰敢救、就打誰」,於是信陵君在父親畏戰的情形下,只能退而率門下三千多名的賓客前往救難。此時一名謀士「侯生」提出建議,說服魏昭王的寵妾「如姬」竊取兵符出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在順利拿到兵符之後,立刻拿著右半部的兵符,向大將軍「晉鄙」假傳軍令要求出兵。
不料「晉鄙」心中有疑,要求派人向魏昭王覆核軍令真偽,於是信陵君當場讓隨身的力士「朱亥」殺了「晉鄙」然後率兵救趙。
秦國萬萬沒想到魏國會出兵救援,在措手不及的情形下,結果是慘敗撤退,而事後魏王得知信陵君的出兵是竊取兵符假傳軍令,於是心中大怒,信陵君也就從此在趙國定居下來,這就是著名的「竊符救趙」故事。
由此可知,兵符等於出師軍令,凡是不從皆可得而誅之。不過,戰國時期的兵符一開始多以竹製或木製為主,也因為戰煙漫天的軍事行動,擔心有人假冒君主名義出兵,慢慢的,發展出以貴金屬銅、鐵、金等材質鑄造的兵符以防止偽造。古物研究學者陳克堅說,兵符演變到漢代,文字刻於虎形背脊之上,由背部到腹部剖分為二並將文字騎於中縫,另外,在分割面上有榫孔,只有合符之後方可通讀。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屯戍叢殘考釋、雜事類」一書中也寫到:「漢晉兵符,每字中分,以為合符之驗。」陳錫瑞更進一步解釋,漢代對於兵符的使用有很嚴格的規定,兵符一般要與璽書或詔書同時使用,兵符乃發兵信物,詔書則是為了明確統兵長官的職權和任務,以免造成統兵者濫用權力,危害治安的後果。且兵符目的適用於發兵,貴在謹慎嚴密,故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於藏匿,不易被人發現。
兵符象徵軍權,亦為政權延伸
兵符不僅僅在出兵做戰時所用,到了天下一統、太平之世的時候,也是分封王侯的信物。漢高祖劉邦「垓下之役」逼死了楚王項羽,兵符開始成了賞地封王的承諾,功臣、將領率軍到分封地稱王,他們手中的左半部兵符,便是君主分封的證物。
西元前一九六年,漢高祖十一年,隨著劉邦打天下的「韓信」、「彭越」、「臧荼」、「盧綰」等功臣皆一一被剷除。正所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漢高祖聽從呂后之言,開始分封自己的血親為王,首開「家天下」的局面。而劉邦首次冊封的,就是他第六個兒子劉友,古物研究學者陳錫瑞說,當年劉邦以「淮陽王」封之,並特別選賜羊脂白玉兵符一只,作為分封儀式的信物。「這和一般青銅製作的兵符大相逕庭,開始穩固,異性諸侯王爵翦除殆盡,發兵征戰的需求量低,才會以帝王才能佩戴的上等羊脂白玉雕成兵符,賜與淮陽王劉友持左半部前往分封地」。
古物鑑定專家陳克堅表示,據考證及現今出土物顯示,漢代虎符多為銅製,少數為其他材質,玉兵符的形制仿自銅兵符,雖為兵符之特例,然以東漢文字學者許慎在其著作「說文解字」中曾云:「琥,發兵瑞玉!」可見玉兵符在漢朝之時已經存在。
兵符至此不僅代表著兵權,也是政權的延伸,而這一只漢高祖冊封淮陽王的羊脂白玉兵符,不但象徵著「仁、義、智、勇、潔」的君子美德,也具有「美好、高尚、吉祥、平安」的意涵。後來隨著入土千年,在百餘年前重現天日,最後竟落入了蔣介石的手中。
漢高祖羊脂白玉兵符,落入蔣介石手中
已故的故宮顧問那志良曾上手端詳,這件虎形兵符是以上等的羊脂白玉所製,玉質呈現半透明、極溫潤的狀態,頭部、前足、尾部透光度相當良好,但由於出土前長期與鐵、石灰等物質共處,局部產生質變。不過羊脂白玉有其歷史價值,從兵符背脊上刻著「與淮陽王為虎符」和剖面內兩個方形卡榫之間刻著「淮陽左壹」的篆體字樣來看,這只兵符應是漢高祖劉邦封六子劉友為淮陽王的信物。
只是後來這兵符曾一度落入蔣介石手中,後來蔣介石也比照漢高祖,將這左半部的兵符贈與了左右手,極為親密的將領。
觸摸古物,彷彿思緒回到了春秋戰國那段遍地戰火、漫天煙硝的遠古時期,筆者有幸見識到這件世界罕見、幾乎可說是獨一無二的羊脂白玉兵符,又不禁想起蔣介石將兵符賜與黃杰當時的中國,也是處於動亂之際。思古見今,把玩著白玉兵符,那帶有礦物質變的橘色似乎越來越紅,才驚覺自己的手中彷彿開始沾滿了鮮血………。